1984年,美军“小鹰号”航空母舰,正在举行军事演习。谁知苏联一艘核潜艇忽然上浮,将航母底部撞开一个20平方米的大窟窿!吓得航母战斗群连忙后撤200海里躲避 1984年的日本海,乍一看,真是没什么特别的。灰蒙蒙的天,风不大,浪也不高,海面平得像一张铺开的锡纸。可那年春天,这片海面下面绷着一根绳——美苏之间的那根冷战绳子,已经被两国的舰队扯得生硬得发响。 那段时间,美国的“小鹰号”航母带着八艘护航舰,在西北太平洋一带巡航,准备进日本海参加和韩国的“Team Spirit-84”联合军演。舰身白色编号像一道无声的挑衅,从苏联远东的海门口一闪而过。航母上方,起飞甲板上传来喷气机加力时的尖啸声,混着航空燃油的刺鼻味,隔着海风都能闻到。苏联人不可能装作没看见,他们不喜欢这种“家门口”被晃一下的感觉。 于是,一艘K-314核潜艇接到命令,跟上去。艇长叶夫先科当时原本准备带船跑一趟远航——先到越南金兰湾,再去索马里。命令一下,他的计划全改。K-314是苏联671型的产物,北约叫它Victor I,个子不小,脾气不算温顺——它在水下的动静大到连美国人都笑称“咆哮的牛”。可它毕竟是手里现成的棋子,跟踪航母的任务就这样落到了它头上。 接下来几天,水面上的航母编队和水下的潜艇,像猫和老鼠那样互相追逐。航母有护卫舰掩护,还会躲到岛屿背后断掉声纳线索,潜艇就凭经验判断方向,再一次次咬上去。日本海的水文很复杂,声波在不同深度折来折去,有时候潜艇能听到清晰的螺旋桨节奏声,有时候就像在空房子里喊话,回声全乱了套。 3月21日夜里,云压得很低,海风带着湿冷的味道。K-314缓缓上浮到潜望镜深度,天线刚露出水面,艇内的空气有点闷,人说话的声音听着也发闷。叶夫先科正准备和基地联络,潜望镜里突然蹿进一排灯光,先是零零散散的点,接着连成片,亮得刺眼。这种排列不用猜,绝对是航母战斗群。关键是,距离近得让人不舒服——大约四到六公里,而且正迎面过来。 命令一声下,紧急下潜。压载水冲进来,艇身急速沉去。没下沉多久,整艘船像被什么巨物侧面顶了一把,猛地歪了二十度,仪表上的指针抖得像风中的树叶。液压系统的压力指针嗖地掉到零。还没缓过来,第二下又来了,这回是从尾部传进来的,伴着一阵高频金属摩擦的尖啸。艇里的灯光微微闪了一下,空气中弥漫着机油被震荡后的辛辣气味。 史料能确认的,是这两次撞击直接让K-314的推进系统重伤:螺旋桨叶片弯曲,驱动轴差点从安装座上脱落。艇长很清楚,再硬撑下去就是要人命,于是命令减速上浮。海面那边,“小鹰号”的舰桥上,舰长罗杰斯也感觉到了那股莫名的颤抖。几分钟前,他们的雷达和声纳都没再捕捉到那艘苏联潜艇的踪影——因为航母接到新命令,要全速南下进黄海。现在,情况变成了“撞上了个看不见的家伙”。 直升机很快起飞,旋翼声在夜色中劈开海风,投下几枚声纳浮标,开始捕捉水下的情况。按公海惯例,他们发出援助意向,表示可以提供帮助。苏联方面回绝了。几个小时后,一艘苏联反潜舰抵达现场,把受伤的K-314拖住,朝符拉迪沃斯托克方向慢慢驶去。 “小鹰号”也没能全身而退。舰底在喷气机油箱附近被撞开裂口,燃油味和海水味混在一起,在舱里蔓延。损伤不至于致命,但足以让她不得不靠港修理。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至于原因,官方调查的说法南辕北辙。美方的立场是,潜艇夜间没开航行灯,这本身违反国际规则;再加上它正好处在航母尾部的声纳盲区,不可能提前听到航母的接近。苏方强调的是,日本海的分层水文会造成某些深度的“听觉空洞”,而K-314恰好在一个声波传播效果最差的深度。按规定,潜艇必须保持五十米的安全深度,不能随意调整到听觉最佳位置。等浮到潜望镜深度时,航母离得太近,高高的舷侧直接挡住了灯光。 坊间流传的版本更戏剧化——说叶夫先科有意靠近航母,打算在对方编队中间突然上浮,给美军一个下马威,也借此展示苏联潜艇的技术和水手的胆量。这种说法来自一些退役的美军潜艇兵,他们声称苏联艇长爱干这种事。不过,这个版本没有任何书面证据,也未被官方调查采纳,只能算是传闻。 结局是,叶夫先科被解除指挥权,转去岸上任职,从此没再出海。K-314修复后还服役了两年,1986年在一次事故中反应堆堆芯熔化,舰员受到严重辐射,最终退役,并在2011年被拆解。“小鹰号”则在临时修补后继续任务,依然是第七舰队的中坚力量,一直服役到2009年退役。 还有个细节,不少资料都提到过:美方在这次碰撞中带回了K-314螺旋桨的残片和声学涂层。这在冷战时期的价值,不亚于一次成功的间谍渗透——它能告诉美国人,这类苏联潜艇在水下的声学特征,以及消声材料的性能。关于这些残片后来怎么被分析、如何影响了美军的反潜战术,档案里没细说,但冷战史学界普遍认同,这是一次意外的情报收获。
1万吨的航母也是航母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