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就归你了!”刽子手听后大喜,这买卖可干,手起刀落,刽子手赶忙捡起纸团,然而打开后,大惊失色! 在那个明清交替的乱世,一位文人面对死亡,还能留下谜一般的把戏,让人猜不透他最后的用意。这究竟是嘲讽,还是对人生的无奈叹息? 金圣叹生于1608年,苏州吴县人,原名金采,字若采,后来改名人瑞,号圣叹。他家境贫寒,早年丧父,却聪明过人,从小爱读书,尤其喜欢通俗文学。明末社会动荡,清军入关后,文化管得严,科举考试死板,江南贪官多,百姓日子苦。很多读书人低头忍着,金圣叹却总爱用自己的方式说不满。 他考科举时,头一次题目出论语,他画了个光头和尚和剃刀,意思是对这制度看不上眼,考官气得让他落榜。第二回题目是孟子的话,他写了39个“动心”,说孟子四十不动心,前头肯定动过,考官又把他赶走。第三次写西施来吴宫,他胡乱说东门南门北门西子不来,西门才来,彻底上了黑名单。后来他改名再考,中了府试第一,却看到官场黑,干脆不干官,靠批书和扶乩过日子。 金圣叹爱评文学,对水浒传有独到看法,批评宋江傻乎乎的忠义,夸真英雄的胆气。他还说有六才子书,像庄子、离骚、史记、杜甫诗、水浒、西厢记,这些评点影响大,顺治帝都夸他古文好,他听了感动得朝北磕头。 1661年,顺治帝死了,吴县令任维初贪得狠,偷税粮,百姓受不了。金圣叹和一百多士人去孔庙哭,顺便告状给巡抚朱国治。朱国治护着任维初,上报说这是闹事,清廷要镇江南士人,把十八人判斩首,七月十三日在南京三山街杀头,金圣叹是头一个,家产充公,家属发配满洲。 临刑那天,犯人都不想先死,金圣叹对刽子手悄悄说,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先砍他,钱归刽子手。刽子手信了,砍了头,从耳朵掏出纸团,一个“好”,一个“疼”。刚砍完,赦免书来了,其他人放了,就他死了。 金圣叹的思想复杂,一面学儒家讲忠恕孝悌,一面批礼教害人,夸崔莺莺张生的故事。他的评点重读经典,反映那时士人对科举和社会的不满,想追求人性自由和社会变好。这悲剧不光是他个人的,更是时代的问题,明亡清兴,矛盾多,士大夫日子难。 事后,他的书流传开,推动通俗文学,大家从中学到反思封建坏处。他的墓在苏州五峰山,影响后世文人。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
蕊蕊聊过去
2025-08-11 14:19:44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