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终于攒下230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座大房子,谁料,他跑到穷人家里,挨家挨户跪下磕头:“求求你跟我走吧,我什么都包,还帮你干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88年春天,山东柳林镇的人们见到了一幕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的场景,一个新盖起大宅院的富人,没有在院门口张灯结彩,也没有请来亲朋好友吃酒席。 他穿着打着补丁的旧长衫,推开村里的柴门,直接在土院子里跪下,低头叩地,眼神急切,嘴里反复央求,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读书。 他承诺吃住全包,还会帮着家里干农活,消息像风一样传开,越来越多人跑去看热闹,村里都在猜,这个举动古怪的富人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这人叫武七,五十年前出生在堂邑县的一个贫苦村庄,家里本就没有几亩薄田,七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走村串巷讨口吃的活命。 每次路过村学,他总会停下脚步,看着里面端坐的孩子们听先生念书,直到被人赶走,他心里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怕是没机会坐进那间屋子。 年纪稍大后,他不甘心一直沿街讨饭,去本地的富户家做长工,三年里,他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天黑了还要照看牲口,等到该结工钱时,雇主翻着账本说他欠人家的,还当面讥笑他不认字。 争执中,他被打得吐血,蜷缩在破庙里昏睡了几天,身体恢复后,他开始琢磨一个念头:穷人要想不被人踩在脚下,必须会读书识字。 二十一岁那年,他背起破布袋,再次走上乞讨的路,不同的是,这一次讨来的东西他几乎都换成铜钱存下,别人施舍的白面馒头,他转手卖掉换成钱;自己只吃发霉的窝头,喝混着泥沙的凉水。 为了多挣几个铜板,他在码头帮人搬货,在集市当人肉沙包让拳师击打,冬天赤膊演刀背砍胸,还把辫子剪成滑稽的样子逗人发笑。 攒钱的同时,他也在琢磨存放和增值的办法,他找到为人正直的举人杨树坊,跪在门口两天两夜,把用八层破布包着的银钱交给他代管。 买地时,他专挑被人嫌弃的盐碱洼地,低价收下,挖渠引水、施肥改土,不出几年变成庄稼高产的沃土,闲钱放出去借给信誉好的商户,利息一分不少收回来,这一存一收,财富一点点积累起来。 二十八年间,他的破碗里倒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数字——两百三十亩良田和三千八百多吊铜钱。 这笔钱足够让他盖起一座大宅,享清福一辈子,他心里清楚,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盖一所义学,让穷苦孩子免费念书。 春天的风刚刚带着暖意,他在柳林镇的街头雇了人运木料、烧砖瓦,不到半年,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立了起来,他给它取名“崇贤义塾”。 学堂建好那天,他没有坐在高堂上等人来拜贺,而是穿着旧衣服,挨家挨户去请孩子入学,很多人一开始拒绝,怕是圈套。 武七就当着邻居的面跪在院子里,脸贴在泥地上,反复说明孩子不花一文钱,还管饭管住,自己会帮着收麦插秧,这样的诚意慢慢打动了人,五十多个孩子被家长送进了学堂。 开学那天,他在大门口弯腰,先对教书的先生磕头,再对学生作揖,有人看到他宴请先生时,自己站在门外,等到人吃完才端起碗,把盘子里的残汤剩菜一扫而光。 他常坐在窗外听课,发现先生打瞌睡,会跪在门口高声唱劝学的词;学生逃课,他就追到地里,跪下劝他们回去读书,这种近乎倔强的做法,让义学的学风在方圆几十里有了名气。 随着学堂的运行,他又筹建了两所义学,为防后人败坏,他立下规矩,武家子孙不得动用学田的收益,违背者必遭天谴,他的坚持引来了地方官员的关注,义学田被免了赋税徭役,皇帝还赐了褒奖的匾额。 1896年,武七病重,躺在屋里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嘴角微微上扬,安静地闭上了眼睛。 出殡那天,十里八乡的人自发前来,队伍从柳林镇一直延伸到堂邑县,棺木里放着一件御赐的黄马褂,还有那只陪伴他多年的破碗和铜勺。 他的离去没有让义学消失,这些学校靠着他留下的土地收益继续运转了三十多年,民国时期,全国陆续出现以他命名的学校,教育家们在纪念活动上称赞他的精神。 家乡的孩子,每周都会在他的雕像前诵读劝学歌,校史馆里还保存着义学的账本,纸页泛黄,却清楚记着每一文钱的流向。 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依旧枝叶繁茂,树影落在刻着“仁毅”二字的碑上,仿佛在诉说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一个曾经沿街讨饭的老人是如何跪着,把读书的机会送到穷孩子的手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新闻网——"千古奇丐"武训:靠乞讨办三所义学 终生未娶
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终于攒下230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座
如梦菲记
2025-08-11 16:18: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