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施压起效果,以色列终于在加沙退缩了,“占领加沙”计划彻底破产! 这场持续两年的加沙危机,最近终于出现戏剧性转折。7月22日,以色列媒体突然曝出猛料:以军准备从加沙城、汗尤尼斯等核心区域撤出,退至边境1000米的“安全区”。 消息传出当天,多哈停火谈判立即取得“重大进展”,连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都承认,以方在“费城走廊”等关键地带的部署出现罕见灵活性。这看似突然的退缩,实则是全球施压链条持续发力的结果。 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造成6万多人死亡,200多万巴勒斯坦人被迫流离失所。这种人道灾难彻底突破国际社会的容忍底线。今年6月,联合国大会以149票赞成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解除对加沙的封锁,开放所有过境点。 紧接着,西班牙牵头20国在马德里召开会议,公开呼吁对以色列实施制裁,甚至提议将总理内塔尼亚胡列入制裁名单。德国总理默茨更是直接宣布,暂停向以色列出口任何可能用于加沙的军事装备。 欧盟的施压尤为关键,作为以色列最大贸易伙伴,欧盟不仅口头谴责,还祭出 “法律武器”,援引《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的人权条款,启动对协议的全面审查。这种审查可能导致欧盟暂停与以色列的关税优惠,直接冲击其每年数百亿欧元的出口额。 更致命的是,欧洲舆论风向已彻底转变,德国民调显示,61%的民众反对以军在加沙的行动,比2023年同期激增30个百分点。这种压力迫使欧盟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实际行动。 以往被视为以色列“铁靠山”的美国,这次态度出现罕见动摇。特朗普政府虽未公开谴责以色列,但一系列动作释放强烈信号。今年5月,特朗普访问中东时特意绕开以色列,转而与沙特、卡塔尔等国密谈。白宫随后宣布,将解冻利比亚被冻结的数十亿美元资金,条件是后者接收部分加沙难民。这种“曲线施压”让以色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立。 更关键的是,美国开始在停火谈判中扮演“促和者”角色。7月,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紧急飞赴多哈,推动以方接受分阶段撤军方案。 尽管特朗普曾抛出“清空加沙”的激进言论,但现实压力迫使美国调整策略,若继续支持以色列无限制占领,不仅会损害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还可能引发全球反美浪潮。这种战略考量让以色列失去了以往的“保护伞”。 以色列国内的政治危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内塔尼亚胡政府本就因腐败指控摇摇欲坠,极右翼政党圣经犹太教联盟和沙斯党又因征兵问题退出执政联盟,导致内阁仅剩61席的微弱多数。为安抚极右翼势力,内塔尼亚胡不得不承诺继续军事行动,但这反而加剧军方不满。以军高层多次警告,长期占领加沙将陷入游击战泥潭,且财政负担高达数百亿美元。 经济压力同样致命,随着欧盟制裁风声渐紧,以色列高科技产业首当其冲,英特尔、塔沃尔等企业已开始评估供应链风险。更麻烦的是,加沙战事导致旅游业暴跌,2025年上半年游客数量同比减少70%,直接损失超20亿美元。这种经济困境让以色列不得不重新权衡占领的代价。 尽管以军同意部分撤军,但这场博弈远未结束。根据多哈谈判草案,以军撤出加沙城后,仍将控制“莫拉格走廊”等战略要地,且保留随时恢复行动的权利。哈马斯虽获得部分人道援助,但解除武装等核心条件仍未达成。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极右翼势力并未放弃野心,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公开宣称,停火只是“战术调整”,最终目标仍是 “使加沙成为以色列永久领土”。 这场危机的转折点,本质上是国际规则对强权逻辑的一次胜利。当欧盟的经济制裁、美国的战略调整、以色列的国内危机形成合力,即便是拥有全球最先进军队的以色列,也不得不暂时低头。但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真正的和平需要“两国方案”的落实,而非临时停火。未来加沙能否实现永久和平,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持续施压,迫使以色列放弃扩张野心,回到谈判桌前。
为什么几百万加沙人,宁可坐在沙漠里等着别人援助,也不拿起武器起来反抗。待宰的猪羊
【89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