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1岁的知青刘宝华回到米脂县,看望初恋女友马凤兰,他惊讶地发现,凤兰当年竟给他生了个儿子,如今他们家庭已经是儿孙满堂,获悉真相后,不禁老泪纵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3年的秋天,米脂县的天空高远清澈,黄土高坡上卷着凉风,刘宝华拄着拐杖,沿着坑洼的土路慢慢走向村口。 他的右腿装着假肢,裤管在风中轻轻晃动,手上那根缺了几指的手掌,紧紧攥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影像,他和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站在老槐树下,笑容青涩又明亮,今天的目的很简单——他想知道,那个叫马凤兰的女人,还在不在世上。 米脂的秋阳照在土地上泛着白光,村道边的玉米秆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走到村西头,一扇斑驳的木门映入眼帘。 他推开门,院子里铺着一片金黄色的玉米,蹲在地上的老妇人正低头翻动,听到动静,她抬起头,整个人愣住了,浑浊的眼睛一寸寸靠近,像是在辨认一张从记忆深处捞起的面孔。 刘宝华看见她背脊微微佝偻,脸上的皱纹深得像被岁月刻出的沟壑,她的肩头有一道泛白的疤痕,衣袖松垮地挂着,像是多年前的旧伤,这个画面让他胸口沉得透不过气来。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脚步声,一个壮实的中年男人提着两条活鱼走进来,神情戒备,动作间透着一种熟悉的凌厉,那一刻,刘宝华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马凤兰告诉他,这个男人是她的儿子,她用尽力气养大他,从没向外人提起过孩子的父亲,那年婚后八个月,她早产把他生下来,婆家算着日子认定不是赵家的血脉,动辄辱骂。 新婚之夜,她的肩膀被烧红的火钳烙下印记,疼到几天不能抬胳膊,丈夫常年酗酒,出事跌落山崖后,她带着孩子住在破旧的房里,靠纳鞋底和零工维持生计。 刘宝华听着这些细节,心头像被石头碾过,1976年唐山地震,他作为救援兵冲进废墟,救出一个孩子的瞬间,余震让房梁坍塌,失去了右腿和四根手指。 伤愈转业到北京的民政局工作,后来成家,生活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妻子病重时攥着他的手,说了一句“去找她吧”,那双眼睛像是在替他下了决心。 饭桌上,关于这些年的生活片段一件件浮现出来,她的儿子从小听人说父亲是牺牲的解放军,长大后进了县里的刑警队。 她自己在无数个深夜,把一件旧军装抱在怀里,那是刘宝华当年留下的唯一东西,军装被拆开改成婴儿的襁褓,又改成枕套,后来变成了装老花镜的小布袋,布面磨得发亮,缝线却依旧结实。 第二天,刘宝华去了村里的卫生院,把准备好的钱交给医生,请他们为全村老人做白内障筛查。 马凤兰被推进手术室时,他在知情同意书上用残缺的手一笔一划写下名字,钢笔在纸上压出一道深痕,儿子的妻子悄悄告诉他,这些年婆婆常常对着那件军装说话,好像那里面还留着当年的气息。 三个月后,在北京西城区的民政局,两个白发老人并肩坐着,工作人员看着他们的资料迟疑,男方的残疾证写着1976年因公致残,女方的户口却记录着1975年的长子。 最终,儿子调取了DNA鉴定报告,才让这场迟到四十三年的婚姻有了法律依据。 婚礼那天,院子里挂着红布条,马凤兰穿着一件红旗袍,眼睛还带着术后微微的水肿,却执意要看清每一个细节。 刘宝华用那只缺了指头的右手,把一枚金戒指套在她的手上,那一刻,两个人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只是这一次,他们终于站在了一起。 日子在北京安稳地流淌,每年清明,孙子刘星都会陪着爷爷奶奶回米脂,替他们收拾坟前的土,帮忙提水插花,刘星喜欢跟同学说,爷爷的假肢里嵌着唐山地震的弹片,奶奶做的鞋垫软得像云。 他们的阳台上晾着刚晒好的鞋垫,花盆里种着青翠的韭菜和辣椒,刘宝华坐在小板凳上,马凤兰在旁边递水,像年轻时在田里递镰刀那样自然。 去年冬天,他们在柜子里翻出一个铁盒,里面是儿子小时候的作业本,纸页泛黄,字迹稚嫩,一行行写着“我爸爸是解放军,他救了很多人”。 在本子的最底下,压着一张1975年的出生证明,“父亲姓名”一栏的墨迹模糊,但依稀能辨出那个被擦拭多次的“刘”字。 这段故事在米脂县传开后,人们总说,这是时间对他们的补偿,四十三年的错过没有抹掉彼此的牵挂,他们的晚年像河水一样缓缓流动,却在每一次回望中泛起涟漪。 刘宝华知道,那张老照片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连接,他们的生命和记忆,已经深深交织在一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知青档案汇编》
2013年,61岁的知青刘宝华回到米脂县,看望初恋女友马凤兰,他惊讶地发现,凤兰
如梦菲记
2025-08-11 17:18:07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