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山西昔阳县宣传部工作,直到退休;二儿子进入了部队,二儿子退伍后在一家拖拉机厂做普通工人。三儿子就是陈明亮,毕业之后下海经商。女儿也相当优秀! 陈永贵,从大寨的一个农民,一路干到国务院副总理,这在当年,简直就是个传奇。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家的几个子女,人生轨迹跟咱们想象的“高干子弟”完全不沾边。没一个“拼爹”,个个都活成了普通人的模样,甚至比很多普通人还要普通。 陈永贵给子女留下的最大遗产,可能就是那句“靠自己本事吃饭”。 先说大儿子陈明珠。 作为长子,他的人生选择,最像父亲的“复刻版”——扎根昔阳。陈永贵在北京当副总理的时候,完全有能力给儿子在北京安排个体面的工作。可他没有。陈明珠就一直在昔阳县宣传部,一个普普通通的干部,每天上班下班,直到退休。 我听昔阳的老人聊起过,说陈明珠这人,低调得很,走在街上,你根本看不出这是陈永贵的儿子。没有专车,没有特权,就跟县城里任何一个中年人一样。他负责的宣传工作,很多时候,宣传的还是他父亲带头干出来的“大寨精神”。 到了今天,昔阳也在搞乡村振兴。前段时间,县里有个关于现代农业和文旅结合的研讨会,还专门请了退休在家的陈明珠去坐坐。据说老爷子话不多,就提了一句:“现在条件好了,机器也先进了,但人那股子精气神不能丢。” 这就是陈明珠,他一辈子没离开昔阳,守着父亲的“根据地”。他的人生,就像一块压舱石,稳稳地告诉所有人: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有些根,是不能忘的。他守住的,不只是昔阳的一方水土,更是一种精神的本源。 二儿子陈明金的路,走得更“接地气”。 他去当了兵。在那个年代,军人是个无比光荣的职业。这或许是陈永贵唯一一次“动用关系”,不过是让儿子去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锻炼,保家卫国。 退伍后,陈明金被安排进了昔阳当地的一家拖拉机厂,成了一名普通工人。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工厂里满身油污的工人,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拖拉机厂也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效益时好时坏。陈明金跟着厂子一起沉浮,体验了下岗、再就业的辛酸。他从没找过父亲的老战友、老部下帮忙。工友们只知道他叫陈明金,是个退伍兵,干活踏实,话不多。 如今,那家拖拉机厂早已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了,变成了一片住宅区。陈明金也早已退休,拿着普通的退休金,过着含饴弄孙的日子。他和这个国家千千万万的产业工人一样,是共和国大厦建成时,一颗颗坚固的“螺丝钉”。 他的故事,是对“劳动最光荣”这句话最朴素的诠释。 三儿子陈明亮,是兄弟中最“另类”的一个。 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大学毕业后,没有走哥哥们的老路。他选择了“下海”。这在当时陈家,绝对是个大胆的决定。一个“农民宰相”的儿子,要去当“个体户”,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务正业”。 但陈永贵竟然同意了。他可能也看到了时代的不同,知道未来的中国,需要敢闯敢拼的人。 陈明亮脑子活,肯吃苦。据说他一开始也是从小买卖做起,倒腾过不少东西,失败过,也碰过壁。但他身上有股韧劲,这股劲儿,像极了他爹当年在虎头山劈山修田的样子。 后来,他的生意慢慢做大了。具体做什么,他本人很低调,外界知道的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有传闻说,他后来从事的产业,跟现代农业技术和物流有关。 2025年,陈明亮的企业据说在国内的智慧农业领域已经小有名气。他们公司开发的一套数字农业解决方案,正在帮助山西、河北的一些传统农业县进行产业升级。他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延续着父亲“让土地造福于民”的梦想。 最后说说他家的女儿,陈拉娣。 听听这个名字,“拉弟”,盼着能拉来一个弟弟。这名字本身,就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后来,她自己把名字改成了“陈丽华”,一个很美的名字。这一改,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变化,更像是一个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于她的公开信息最少。她就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中国女性一样,工作、结婚、生子,相夫教子,默默撑起一个家。她没有哥哥们那么多可供评说的故事,但她的“优秀”,恰恰在于这份平凡中的坚韧和善良。 她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这个特殊的家庭。当哥哥们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奔波时,她或许是那个让大家能随时聚拢的中心。一个家庭的凝聚力,往往来自于这样一位看似平凡却内心强大的女性。 大儿子陈明珠的“守”,守的是精神的根;二儿子陈明金的“工”,体现的是劳动者的本色;三儿子陈明亮的“闯”,是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女儿陈丽华的“韧”,是家庭最温暖的底色。 四个人,四条路,恰好构成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最真实的四种人生切片。
监护人还是妈,如果爷爷奶奶什么都不给,也没办法
【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