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六金(1911年9月—2003年7月16日)中国革命史上杰出的女性代表,中央红军长征的幸存女战士之一,新中国儿童保育事业的奠基人。她的生平贯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展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与无私的奉献精神。[祈祷][祈祷][祈祷] 生于福建上杭县贫农家庭,出生十余天即被送作邻村“望郎媳”,自幼承担繁重劳动,饱尝饥寒。 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她率先剪辫加入革命,组织妇女会、儿童团,宣传打土豪分田地,1932年成为上杭首批女党员,任福建省苏维埃妇女部长。 1934年中央苏区“扩红百万”运动中,她动员两个姐姐参军,带动家乡百余名青年加入红军,半月超额完成任务。 1934年入选中央红军长征队伍,成为仅有的30名女战士之一,编入干部休养连任“政治战士”,负责伤员护理、筹粮及民工动员。 行军中患痢疾高烧濒危时拒绝留守,由战友危秀英搀扶四天四夜追赶部队,誓言“死也要死在行军路上”。 翻越夹金山时为救助伤员劳累过度吐血,险葬雪山。 1938年与曾山结婚,后任东南局妇女部巡视员,与李坚真、章蕴并称“新四军三大姐”,组织妇女抗日救亡。 长子曾庆红出生4个月即送回江西老家,因日军扫荡流落树洞两日幸存,直至1949年方团聚。 1947年转移大连途中早产女婴,为避敌军搜查欲弃婴保全船,被李坚真暗中保全(即幼女曾海生)。 1948年受命创建华东保育院,护送百余名革命后代从山东迁沪,1950年该院获评“华东第一模范单位”。 1949年任华东保育院长期间制定科学育儿体系,为烈士子女提供安全成长环境;离休后任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理事,1997年捐资30万港币在家乡建“金城希望小学”。 1953年调京后历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监察组副组长等职,主管三个幼儿园(300余名儿童),解决基层教育难题。 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持续建言妇女儿童权益。 2003年7月1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党和国家领导人致哀,誉其“从童养媳到长征英雄,从保育院长到人民公仆”的一生是“中国妇女解放与革命精神的缩影”。 邓六金以“三过生死关”(长征重病、雪山呕血、海上弃婴)诠释了革命者的坚韧,又以“红色摇篮”的创建奠定了新中国保育事业的基石。她突破封建枷锁的个体觉醒(童养媳→妇女部长)、战时舍小家为国家的抉择(骨肉分离)、建设期培育后代的默默耕耘(希望小学捐建),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其生平载入《我与曾山》等回忆录,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教材。
邓六金(1911年9月—2003年7月16日)中国革命史上杰出的女性代表,中央红
史迹奇闻号
2025-08-11 20:06: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