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美国商务部突然下令,要求哈佛在9月5日前提交所有联邦资助科研项目的专利清单,否则可能收回专利授权。哈佛可是有5800多项专利,这下麻烦大了!
美国商务部这一举动,犹如一记重锤砸向学术界,哈佛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专利危机。如果清单未能按时提交或证明不足,那些依赖联邦资金的科研成果将岌岌可危。这不仅仅是行政命令,更是科技竞争下的权力博弈,究竟谁能掌控这些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知识产权?
美国国会早在1980年通过拜杜法案,允许高校利用联邦资金研发的成果申请专利并商业化,但前提是确保美国公众受益,包括专利产品主要在美国制造。
哈佛大学作为顶尖机构,持有超过5800项此类专利,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等领域。这些专利通过技术许可,2024年为哈佛带来超过20亿美元收入,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和学生资助。
近年来,哈佛与特朗普政府关系紧张,先前因国际学生入境限制和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发生冲突,今年4月政府冻结哈佛22亿美元资金,因招生政策和反犹事件处理分歧。哈佛提起诉讼,维护学术自主权。此次商务部行动还涉及国税局审查哈佛免税资格和国际项目干预,其他常春藤学校如哥伦比亚和布朗已妥协支付数亿美元和解金,以恢复资金。
商务部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信中指责哈佛违反拜杜法案规定,要求提交所有联邦资助专利清单,包括许可协议是否包含美国制造条款。
若不合规,政府可行使进场权,收回专利或授予第三方许可。这项审查源于哈佛未能证明专利转化最大化美国利益。哈佛持有5800多项专利,与650多家企业合作,包括辉瑞和微软。如果授权中断,小型企业可能倒闭,大型企业研发延后。
例如,与麻省总医院合作的RNA编辑技术专利,用于早期癌症诊断,一旦取消,研究可能倒退数年。这一要求超出单一学校,影响科研生态,衍生企业、临床试验和技术转移项目面临停滞。商务部强调,此举旨在保护纳税人权益,确保联邦投资回报美国经济。哈佛发言人称此为报复性举措,学校将全力遵守法规,同时捍卫权利。
哈佛校长艾伦·加伯次日发布声明,批评命令侵犯学术自由,超出政府权限,学校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这一立场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大学担忧类似审查。专利网络覆盖30多个国家,如与中国科学院的传染病模型合作,若中断,将削弱全球科研信任。
欧盟已表示评估与美国合作,东南亚国家考虑独立专利机制。这一危机反映美国在科技竞争中试图维持主导,同时限制他人发展,但历史显示,技术封锁往往刺激创新。哈佛坚持对抗,科研社区观望结果,潜在影响包括企业重创和国际关系紧张。
这一事件引发广泛讨论,你对政府干预学术专利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一起探讨科技自主与国家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