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其实挺迷茫的,被英国人统治了一百多年,回归前连祖国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当梁家辉在采访中说出这句话时,现场一片沉默。 这位拿过金马奖的影帝,用最朴实的话道出了香港几代人的心结。 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英国人在香港建立的不只是行政体系,更是一套完整的教育模式。 学校里讲的是英国史,教的是莎士比亚,中国历史被压缩成几页纸。梁家辉回忆说,他年轻时对长城的了解还不如对伦敦桥多。 这种教育断层造成的影响至今仍在,许多香港人对内地的印象停留在几十年前,认为那里还是贫穷落后的样子。当深圳的GDP超过香港,当内地游客拎着LV包在中环购物时,心理落差瞬间放大。 语言成了最直观的分界线,在香港的茶餐厅,服务员听到普通话就板起脸;在奢侈品店,导购对说英语的顾客笑脸相迎,对说普通话的却爱理不理。 这背后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英语代表国际化,粤语是本土身份,普通话则被贴上了"外来者"的标签。 梁家辉的转变发生在他第一次去北京拍戏的时候,走在故宫里,他突然意识到这些古建筑和自己有着血脉联系,站在圆明园废墟前,那些历史书上轻描淡写的文字变得沉重起来。 这种"认识祖国"的过程并不容易,有的香港人去内地旅游,看到高铁、移动支付这些新鲜事物时会感到震撼,但回到香港后又被周围的声音影响,觉得"内地还是有很多问题"。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加深了这种偏见,正面新闻很少出现,负面消息却被放大。 年轻一代的变化更明显,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开始学习内地历史,参加升旗仪式不再是负担。在社交媒体上,他们会为中国航天成就点赞,为奥运金牌欢呼。 大湾区建设让更多香港人有机会到内地工作生活,他们发现深圳的创新活力、广州的历史底蕴、珠海的宜居环境,都颠覆了原有印象。 梁家辉现在经常往返于两地,他说:"我花了大半辈子才真正认识祖国,希望下一代不要走我的弯路。" 这位影帝的觉醒之路,或许就是香港社会的缩影,从迷茫到认知,从隔阂到融合,需要的只是时间和真诚的了解。 网友热评: “香港人矫情!站累了坐会儿怎么了?地铁是你家客厅吗?” “内地游客素质有待提高!国际都市就该守规矩,嫌累别出门啊!” “白天暴走两万步,晚上挤地铁连个座都没有,蹲会儿就成罪人了?” “香港服务员对讲普通话的翻白眼时,咋没人说他们破坏形象?” “说白了就是习惯不同!我在深圳也常坐地铁地板,去香港立马切换‘淑女模式’~” “香港人抱怨游客挤爆医院,可没自由行你们商场早倒闭了” “25年回归了,但有些人心里还隔着一条深圳河。” 假如你在香港地铁累到腿抖,站尊严?坐自由? 换你会怎么选? 评论区等你来辩!
没有澳独,原因很简单:因为葡萄牙给1981年之前出生的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
【104评论】【96点赞】
myfor2000
英国佬能把你们打服,我们也可以,如果不行,那就是因为我们还是太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