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欧美的福利是这么来的!当中国造不出核磁仪必须依赖进口时,飞利浦敢卖3000万,2023年中国研发出来后,飞利浦问:293万要不要? 这“跳楼价”来得并不突然。国家卫健委2023年6月公布的第三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目录里,上海联影、苏州朗润、沈阳东软三家公司的1.5T、3.0T磁共振全部上榜,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3%一口气提到23%,采购价应声掉到300万以下。飞利浦、西门子、GE的销售群里立刻炸锅:“再扛半年,客户就跑光了。”于是出现了公开招投标里293万的中标价,比五年前同型号直降九成,现场招标经理说:“再不降,连展示机都卖不出去。” 幕后故事更扎心。2014年前,国内三甲医院进一台进口3.0T磁共振,光主机就要2200万,加上线圈、液氦、维保,全生命周期能烧掉6000万。医院为了回本,只能把单次平扫定价拉到800—1200元,患者排队三个月起步。一位北京三甲放射科主任回忆:“那会儿最怕夜里液氦泄漏,停机一晚就是几十万蒸发,主任得在群里磕头借钱。” 2018年贸易战加关税,整机再加10%,医院彻底绝望,国家下决心砸钱攻关。科技部“数字诊疗专项”四年投了38亿元,工信部“整机与零部件一条龙”又砸进22亿元,终于把超导磁体、梯度功放、射频线圈三大件全部国产化。2023年联影uMR 770上市,核心指标信噪比、梯度爬升率全部对标进口,售价标到285万,维保每年只要40万,医院直接把进口商踢出群聊。 降价的真正原因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利润池被击穿。进口品牌过去一台毛利1800万,现在跌到不足200万,还要养活欧美本土高昂的人工、法务、合规成本。西门子医疗2023年财报显示,影像业务中国区收入下滑14%,董事会连夜决定把3T产线搬到上海临港,用中国工程师、中国供应链,只保留德国品牌标签。这一招被内部调侃为“用中国的刀,切中国的蛋糕”。 更深的一层,是技术主权带来的定价权转移。磁共振80%成本在零部件,国产磁体、国产线圈量产后,进口零件立刻失去议价筹码。液氦价格从2013年的每升450元跌到2024年的180元,因为国产氦气回收系统把损耗压到1%以内;美国射频芯片原本2万美元一片,被国产砷化镓芯片打到8000美元,芯片商吐槽:“不卖就饿死,卖了就亏死。” 这种局面下,欧美巨头只能降价抢单,把原本拿来补贴本土医保的高利润吐出来,中国患者、中国医院第一次尝到技术反杀的甜头。 故事还没完。国产磁共振装机量两年翻了三倍,县级医院也能买得起3T,基层早筛发现脑卒中、肿瘤的时间提前了整整48小时。医保局顺势把头部MRI单病种付费从8500元压到4500元,腾出资金又把质子治疗纳入报销。曾经被进口品牌养肥的“高福利”,如今通过国产替代反哺给了中国老百姓。 下一个被锤爆的可能是手术机器人、ECMO、回旋加速器。工信部2024年4月已经把这三样列入“揭榜挂帅”榜单,谁家先突破,谁就能像磁共振一样把欧美暴利打骨折。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哪一款洋设备最该先被国产砍一刀?一起蹲个见证历史的现场。
原来欧美的福利是这么来的!当中国造不出核磁仪必须依赖进口时,飞利浦敢卖3000万
森森视野
2025-08-11 21:16:29
0
阅读:170
传说
那又怎样?核磁的费用降了吗?只是增加了医院的利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