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8-11 23:00:20

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铁姑娘”郭凤英这样说。 1986年3月26日,晋东南的春风还带着寒意。昔阳县大寨村的村民们听到消息时,正在田间为春耕做准备。陈永贵走了,这位71岁的“农民副总理”在北京病逝。 消息传回村里时,村民们自发聚集到晒谷场。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上级指示,他们搭起了一座简易的灵棚。几块门板,几张席子,就是对这位老支书最朴素的告别。 灵棚里摆着陈永贵蹲在田间查看庄稼的照片,那是他最常见的姿态。没有花圈,没有挽联,只有几盏长明灯在春风中摇摆。村民们默默守在这里,就像当年跟着他在虎头山上开荒一样。 县里的干部来了,看到这个灵棚,神情复杂。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大寨的集体化模式已经成为历史。有人担心这样的纪念活动“不合时宜”,建议简化仪式。 郭凤莲站了出来,这位当年的“铁姑娘”已经不再年轻,但声音依然洪亮。“当年连救济粮都没有,是陈书记带着我们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家业。”她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分歧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后,曾经的“大寨精神”面临重新审视。一些人认为那是“左”的产物,应该彻底告别;另一些人坚持认为,那些朴素的品质不应该被遗忘。 陈永贵的一生确实充满了争议,1914年出生在贫苦农家,父母早亡,靠放羊为生。1953年担任大寨支书后,带领村民改天换地,把亩产从200斤提高到700斤。1963年那场洪灾后,他喊出“自力更生”的口号,不要国家救济,反而上交公粮24万斤。 正是这种精神感动了中央,毛泽东称他为“农业专家”,周恩来亲自接见过他。1975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农民出身官员。 但陈永贵当副总理的8年里,户口依然在大寨,工资也不拿。每次回村,他照样卷起裤腿下地干活。办公室的抽屉里总是放着用粗布做的干粮袋,出差时就装几个窝头当口粮。 辞官回村后,他承包了30亩地,种得比谁都认真。天还没亮就扛着锄头出门,中午就着咸菜啃窝头。有人不理解,这个当过副总理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苦自己。 病重时有人建议用进口药,他摆摆手说:“连周总理都没治好的病,我折腾什么。” 追悼会那天,争议暂时放下了。华国锋代表中央到场,但更多的地方领导选择了缺席。最终是四千多村民跪满了虎头山坡,送这位老支书最后一程。 陈永贵墓前有72级台阶,村民们说这代表他的寿数。每年清明,还有人来这里祭扫,不为政治符号,只为一个朴实的农民支书。 如今的大寨村已经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郭凤莲1991年重新担任村支书,带着村民搞起了旅游、办起了企业。“战天斗地”的口号变成了“学习全国”的开放思维。 游客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是现代化的新农村。但在虎头山的梯田边,还能遇到老农指着那些保存完好的“海绵田”说:“现在种地都用无人机了,可这些五十年前手工修建的田地,蓄水保墒还是最好的。” 陈永贵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农民最质朴的品格。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那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让人动容。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虎头山上的柿子树年年结果,就像陈永贵留下的精神财富,在岁月中沉淀出最朴素的价值。那不是政治符号,而是一个农民对土地、对乡亲最深沉的爱。 信源:乌有之乡———陈永贵——毛主席路线的忠实执行者

0 阅读:0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