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毛泽东做东,请八大元帅作陪,招待了一个人。谁也没想到,他招待的这

卖蠢 2025-08-12 01:12:25

1955年4月,毛泽东做东,请八大元帅作陪,招待了一个人。谁也没想到,他招待的这个人,竟是国民党五虎将之一、国民党战犯之一的卫立煌。毛泽东为何如此礼遇“敌军将领”?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卫立煌早年的经历说起—— 卫立煌,1897年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普通官吏家庭。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但他赶上了时代的大浪潮。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4岁的他就坐不住了,跑去参加新军,加入了安徽庐州军政分府,开始摸爬滚打的军旅生涯。1915年,他投奔广东军,成了孙中山的警卫。那时候孙中山搞革命,三民主义喊得响亮,卫立煌被这些思想深深吸引。据说孙中山挺看好这个小伙子,还送了他一张签名照片,写着“卫立煌同志惠存,孙文”。这张照片他一直留着,成了他革命岁月的见证。 孙中山去世后,卫立煌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他跟着打北伐,立了不少功,慢慢爬到了国民党军的高层。可他心里始终装着孙中山的理想,对蒋介石后来那套独断专行的做法不太买账。这也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到了抗战时期,卫立煌崭露头角,成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那时候国共合作抗战,他跟共产党这边走得挺近。1938年,他还专程去了延安,见了毛泽东、朱德这些人。当时八路军缺枪少弹,卫立煌二话不说,送了不少物资过去。这事让共产党记住了他,也让他跟朱德他们结下了不浅的交情。 他打仗有自己的想法,不完全听蒋介石的。抗战中他指挥过几次硬仗,虽然不是每次都顺风顺水,但至少证明了他不是光会听命令的傀儡。这点跟蒋介石的很多将领都不一样。 1948年,国共内战打得热火朝天,蒋介石眼看着东北要丢,急忙把卫立煌调去当东北剿总司令,想让他力挽狂澜。可卫立煌心里早就不想打了。他觉得内战没意思,耗的是国家元气,对老百姓也没好处。于是他来了个“拖字诀”,说什么“长春、沈阳、锦州都要守”,结果一个也没守住,实际上就是按兵不动。东北战场很快就崩了,解放军顺势拿下全局。 蒋介石气得要命,直接把他撤了,还软禁在南京。卫立煌一看情况不对,偷偷跑到了香港。那段时间他东躲西藏,日子不好过。共产党这边为了保他,干脆把他列入战犯名单。这招挺妙,蒋介石一看,以为卫立煌跟共党彻底翻脸,就没再追杀他。 1955年,周恩来亲自写信邀请卫立煌回国。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定回来。一下船,朱德等人就热情迎接,搞得他挺感动。没多久,毛泽东在中南海摆了一桌,八位开国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全到场陪着。这场面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宴会上,毛泽东肯定了他在抗战和内战中的作用,说他帮了忙。之后,他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常委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正式成了新中国建设的一员。这从逃亡者到高官的转变,真是让人感慨。 回国后,卫立煌没闲着,虽然身体不太好,还是尽力参与国家建设的事务。他毕竟是个老兵出身,对国防和军事话题有自己的看法。1960年1月17日,他因病在北京去世,63岁。朱德、周恩来亲自去悼念,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跟不少革命先烈做伴。这待遇,足以说明他在新中国眼里的分量。 要说毛泽东为啥这么礼遇卫立煌,得从几方面看。首先,他早年跟着孙中山干革命,爱国这点没得说。后来抗战时他帮过共产党,关键时刻还算靠得住。到了内战,他没死心塌地替蒋介石卖命,反而拖了后腿,客观上帮了解放军。这几件事加起来,共产党觉得他是个可以争取的人。 再者,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也起了作用。抗战时两边联手打日本,卫立煌是其中的纽带之一。毛泽东请他吃饭,既是表彰,也是向所有人表明:只要真心为国,新中国就有你的位置。这招既拉拢了人,也传递了信号。 当然,卫立煌也不是完美无缺。他在国民党那边混过,指挥作战也有失误。但新中国看的是他的整体表现,尤其是他对民族大义的态度。这大概就是他能从“战犯”变成座上宾的原因。

0 阅读:590

猜你喜欢

卖蠢

卖蠢

卖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