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百年战争录 2025-08-12 10:49:50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1964年的夏天,戈壁滩上的太阳毒得能晒脱一层皮,张爱萍将军顶着烈日来到酒泉基地,他这次来是为了检查“两弹一星”工程的进展。

作为国防科委副主任,他对这个关乎国家未来的项目格外上心。

前几天的检查还算顺利,各项任务都在按计划推进,表面上看一切井井有条,但张爱萍总觉得,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光看表面远远不够。

那天下午,他决定在基地里多转转,正是这个临时起意的决定,让他撞见了一群让人心疼的战士,十几个年轻人蹲在路边,背着斜挎包,脸色发灰,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

他们刚从三十多里外的执勤点徒步赶来,连口水都舍不得喝,正费力地啃着冷硬的馒头,戈壁滩的风卷着沙粒打在他们身上,可这群年轻人连躲的力气都没有。

张爱萍快步走过去,指着不远处的服务社问:“同志们,前面就是服务社,怎么不去吃点热的?”

带头的战士抹了把汗,声音沙哑:“报告首长,服务社里东西都卖空了。”这话像刀子一样扎在张爱萍心上。

他这才注意到,战士们挎包里除了几个干巴巴的馒头,就剩半壶浑浊的水,这些年轻人还要赶三十多里路回去,就靠这点东西撑着。

回到驻地,张爱萍立刻召集基地负责人开会,会议室里,他把挎包往桌上一摔,里面的冷馒头滚了出来。

“我们的战士在前线啃冷馒头,这就是你们说的保障有力?”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炸雷。

原来,基地的后勤供应一直存在漏洞,物资调配只顾着保障科研任务,把执勤战士的基本需求给忽略了。

这件事给张爱萍的触动特别大,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搞尖端科技不能光盯着仪器设备,战士们流血流汗,连口热饭都吃不上,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

在他的亲自督办下,酒泉基地很快建立了完善的物资保障体系,专门为偏远执勤点配备了补给车队。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让整个国防科技系统意识到,再重要的科研任务,都不能以牺牲基层官兵的基本权益为代价。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夏天发生在酒泉基地的故事,突出的正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精神底色。

当时国家一穷二白,搞“两弹一星”几乎是从零开始,科研人员住帐篷、喝碱水,战士们更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执勤站岗。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国人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奇迹。

张爱萍将军怒摔挎包的场景,后来成了酒泉基地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它提醒着后来人,任何伟大事业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付出。

那些啃着冷馒头徒步几十里的年轻战士,那些在戈壁滩上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家国情怀。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打动这么多人,正是因为它展现了真实的历史温度,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刻意煽情,就是一个老将军看到年轻战士受苦时最本能的反应。

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怀,这种对基层官兵的体恤,恰恰是那个年代最珍贵的品质。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酒泉基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故事传递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新一代航天人。

0 阅读:47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