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梦想的曙光 2025-08-12 11:43:12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1936年,李爱珍出生在福建的小乡村中。虽然生活环境不算好,但由于她的父母均是菲律宾华侨,所以在她出生后,在生活以及学业上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在父母的熏陶下,从小李爱珍都是班里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科研更是十分感兴趣。 并且,在高中毕业后,一次就考进了复旦大学化学系。这里不仅是她梦想的起点,更是让她形成科研方向的地方。 在这里,李爱珍看到了中国的科研缺口,于是她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在这里她投身于研究半导体和激光器技术中。 可以说,在复旦大学让她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选择进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就是让她实现愿望的。 其实,一开始李爱珍的工作是研究稀有金属的。但随着她越来越深入研究,她发现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半导体材料的技术,再加上分子束外延技术和设备,也都被西方国家限制着。 所以,在深思熟虑后,李爱珍决定放弃已经研究了6年的稀有金属,转而研究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爱珍团队的彻夜研究,我国终于在半导体技术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材料,在上世纪70年代被广泛推广使用。 并且还在1978年到1984年这6年中,带来了736万元的收益。可以说,李爱珍不仅完成了梦想,甚至还是超额完成的。 但在这几年中,她被派到美国学习。1980年李爱珍走进美国,就在国内不少人担心她会一去不复返时,她在美国专心学习,汲取知识。 因为她知道,这些知识在国内是非常难接触到的。并且一旦将这些技术、知识带回国内,一定会让如今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就这样,李爱珍在美国犹如一块海绵一样,汲取着各种先进的知识。回国后,她便直接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在她的带领下,我国在半导体激光器领域有了不小的突破。 而李爱珍的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甚至还让中国半导体在全球范围内都站稳了脚跟。 尤其是在5-8微米波段的激光器研究上,李爱珍带领的团队堪称典范,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瞩目。 最重要的是,这个研究成果从环保到军事都十分有用,甚至能够为多个高端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由此可见,李爱珍的成就是多么的伟大。 李爱珍就这样几十年始终如一,她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沉浸在实验室中。不过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一直都没能成为中科院院士。 因为别看她是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人物,但由于她一直沉浸在研究中,对社交并不感兴趣,所以熟悉的院士少之又少。 再加上李爱珍第一次申请中科院院士时已经62岁,而中科院有一个规定,超过60岁想要再申请中科院院士的人,需要有6名院士联名推荐。 但李爱珍第一次申请,只有郭景坤院士一人推荐了。在2001年和2003年,李爱珍有尝试着申请,均以名额有限被拒了。 直到2005年,认识李爱珍的院士越来越多,知道她贡献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便联手写了推荐信,并帮着李爱珍整理审核材料。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李爱珍还是失败了。理由是因为她年龄超了,几经失败,李爱珍也就放弃了申请中科院院士。 然而让李爱珍意想不到的是,在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将她评为外籍院士。消息一出,瞬间引起了不少人的轰动。 毕竟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竟然没能成为中科院院士,而是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 并且,想要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需要繁琐的评定、推荐、选举等等。而李爱珍因为一份论文代表目录就成为了美国外籍院士,可见她在国际上的分量。 当她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曾有记者采访时,询问道:您做了这么多出色的工作,没评上个中国的院士,不难过么? 参考资料:石狮女科学家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 被中科院拒绝——东南快报 2007-05-18

0 阅读:182
梦想的曙光

梦想的曙光

梦想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