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湖南一男子丧偶后,与邻村一离婚女子结婚,一家人靠男子种地为生,某天男

经略简料 2025-08-12 15:20:02

1999年,湖南一男子丧偶后,与邻村一离婚女子结婚,一家人靠男子种地为生,某天男子干完活回家时,突然听到屋子里妻子抽抽搭搭的哭声,男子以为妻子受委屈了,一把推开了房门,谁知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 信源:共产党员网---靠种地供出3个研究生!这位继父感动无数网友 一位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一位哈佛的硕博连读学者,外加一名北师大的授课教师。很难想象,这三位学术精英,人生起点竟是湖南乡下一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贫寒之家。 更奇怪的是,她们并非亲姐妹,父亲也不是同一个人。 究竟是什么,把她们从田埂托举到了殿堂?这背后,是一个男人超越血缘的父爱,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担当。 这一切的开端,得回溯到1999年湖南的一个乡村。那时候的李享知,生活早已过得颇为艰难。他妻子早逝,独自一人抚养三个亲生孩子,同时还得照料耳聋口哑的哥哥。 后来,他跟邻村同样婚姻不幸的李水英重组了家庭,这个七口之家总算有了点盼头。可谁知,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那天黄昏,李享知从田里劳作归来,正瞧见妻子李水英和一位白发老者在自家门口拉扯不休。他只听见妻子哭着说“别逼我了”,以为她受了欺负,抄起锄头就冲了上去。走近了才看清,老人抱着他的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明了缘由。 原来,他是李水英前夫的父亲。因为儿子不争气,赌博、家暴,根本不管孩子,他只好把两个饿得面黄肌瘦的孙女送来投奔唯一的依靠——她们的亲妈李水英。 屋里,李水英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不是委屈,而是怕。这个家已经七口人了,再加两张嘴,往后的日子她不敢想。 然而,李享知几乎没有犹豫。他看着那两个女孩,衣服脏得像土里的麻袋,眼神却干净得叫人心疼。 他脱口而出:“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家。”几个字,不仅让屋里的空气不再凝重,也彻底改写了两个女孩的命运。 这个家的人口,就这么从七个变成了九个。开销加倍,劳作也加倍,担子重得几乎能把人压垮。李享知比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他选择了接下。 这事在村里很快炸开了锅,有人背后说他“没脑子”,也有人当面笑他“傻”,说他亲生的娃都快顾不上了,还去养别人的孩子。 旁人那些闲言碎语,李享知听了从不作任何辩驳。他只是第二天起得更早,回家更晚,用手上磨出的一层层厚茧子,回应了所有闲话。 村里修水沟、挖田埂这种没人想干的苦活累活,他总是第一个上。年底分红,他从不计较多少,只关心活儿干没干好。 有一次分发水稻种子,他发现漏算了一户人家一百块钱,硬是走了七八里路把钱送到人家手上,当面认错。他说:“干事就是干事,别拿人情来糊弄。” 他自己文化不高,却看得远。他常跟孩子们说:“穷没关系,怕的是人心穷。我辛苦点没事,只要你们有饭吃,有书读,这家就塌不了。” 孩子犯了错,他从不打骂,而是坐下来讲道理,讲自己小时候吃的苦,讲聋-哑大伯活得有多难,告诉他们人不能学坏,更不能怕吃苦。 为了让李水英的两个女儿能安心住下,他甚至主动找她们的亲生父亲沟通,还请来村干部和长辈一起做工作,硬是逼着那个男人写下保证书,戒赌戒暴。这种担当,早已超出了一个继父的本分。 在继女李小玲的文章《父爱如山》里,这个男人一点也不“傻”。她写道,正是这个继父,把她们姐妹从村里人人都能踩一脚的“野孩子”,变成了有家、有保护、有尊严的人。她们心里清楚,这位父亲虽不识几个字,却是“嘴上有光,手上有活,心里装着一份稳稳的天”。 这份稳当,后来也受到了挑战。网上有人拿“基因”说事,甚至阴阳怪气地暗示,孩子要是读不好书,都得怪他。 这话可把这个老实人给说急了,他头一次为自己“正名”:“我1972年考高中,全乡八个名额我占一个!94年还考过国家考试,2010年我51岁了,还过了县里的笔试!”他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告诉所有人,他懂读书的价值。 他也懂得放手,因为他信孩子们“心里明亮,就不会走弯路”。 如今,李享知老了,背也有些驼了,但生活还是老样子。种地,照顾哥哥,妻子的风湿病重了,他就一日三餐煎药喂饭,从不嫌烦。 孩子们在外面都有了出息,电话常常打回来,东西也寄回来。 前几年,他被评为“湖南好人”,记者来采访,他特意穿上女儿买的那件舍不得穿的白衬衫。 记者问他这辈子“图啥”,他还是那句朴素的话:“图啥?图他们过得好呗。” 也有人私下议论,说他心思偏了——继女们个个有出息,亲生的孩子却初中刚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他听了只是笑笑,从不往心里去。 在他眼里,不管是亲的还是后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每个人选的路不同罢了。 不管是亲生的还是领养的,只要是他的孩子,他都会倾尽所有,给予她们最珍贵的精神滋养,指引她们活出自身的价值。 从一个乡邻口中的“傻子”,到一个感动无数人的“湖南好人”,李享知用一辈子的辛劳和一种超越血缘的爱,证明了真正的教育,源于品格的塑造和责任的传承。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