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年,雍正皇帝正在紫禁城中兢兢业业的处理朝廷大事,可是当雍正批阅到江苏抚台陈时夏递交的奏折时,雍正却在御书房中发了好大一通脾气。 在古代一国之君的皇帝,只要稍发脾气,一旁的奴才立马大喊“皇上息怒!” 因为皇上的一次生气,很可能就会灭你全族。 1726年紫禁城里头,雍正爷正批奏折批得眼冒金星。 突然,他生气的把江苏巡抚陈时夏的折子摔桌上! 伺候的太监吓得扑通跪地,这位以“劳模皇帝”出名的主儿,成天标榜自个儿“凌晨四点起,批折到三更”,咋能为个折子发恁大火? 是陈时夏捅了啥大篓子?还是这“勤政”的戏,演不下去了? 就在雍正正生气的时候,圆明园那头可热闹得紧。 朝鲜使臣李桡刚打北京回去,跟自家主人传话:“雍正爷早把皇后撂紫禁城不管了,成天泡在圆明园,搂着美娇娘听曲儿喝酒,夜夜笙歌!宫里太监宫女插手朝政,银子塞够就能办事儿!” 这话要是传出去,可比陈时夏那折子更炸锅! 一个说皇帝呕心沥血,一个说皇帝醉生梦死,到底哪个是真? 雍正爷这“劳模”人设,那可是下了血本。 清宫档案记着,他在位十三年,批了四万多件折子,合算一天得批小十件! 雍正时天不亮就爬起来干活,吃饭也要批奏章。 他去圆明园散心?就算是真的,那奏折肯定在包袱里随身带! 这份“敬业精神”,连清末史学家孟森都竖大拇指,夸他是“千古一帝勤政无双”。 他搞那“套折”更绝,大臣们递折子还能夹带“小纸条”,专打小报告,雍正爷的眼线遍布朝野。 面上看,这皇帝当得真叫一个“鞠躬尽瘁”。 可朝鲜人眼里,完全是另一出戏! 1726年,使臣李桡奉命来北京朝贡。 结果这货眼毒,一回朝鲜就给国王递小话:“都是假的,这雍正爷压根不住紫禁城,皇后都显得很!人家在圆明园经常游玩,甚至在每栋楼里都藏个美娇娘!” 更邪乎的是,他说雍正爷身子早被掏空了,太医私下嘀咕“下半截跟冰坨子似的,没知觉了”! 这话可不是李桡一人说,后来别的朝鲜使臣也学舌,洪景辅更直接:“雍正爷贪色不要命,瘫了活该,六十岁死算高寿!” 这些朝鲜人,仗着天高皇帝远,啥话都敢瞎说。 说实话,在圆明园其实根本不是真正的雍正爷的“快乐老家”。 他光是建这个园子,那是不惜砸重金,硬是整的中西合璧、金碧辉煌。 可这哪是办公地? 分明是藏娇窟! 《养吉斋丛录》偷偷记了,园子里每栋楼住一位妃嫔。 这“分楼而居”的搞法,坐实了朝鲜人说的“那种安排”。 他还全国海选美女,专挑“身段袅娜”的! 《清宫内务府奏销档》里,圆明园歌舞宴的账单厚得能砸死人。 雍正爷不光看,还亲自编排节目! 这哪是日理万机的皇帝?分明是娱乐公司老总! 最打脸的,是他跟皇后的关系。 按规矩,皇帝皇后得住一块儿,显着“夫妻同心”。 可雍正爷倒好,刚登基就把孝敬宪皇后打发到景仁宫冷板凳坐着。 在《清史稿》里提皇后就一句“帝后甚疏”。 后来,这皇后形同摆设,圆明园的莺莺燕燕才是正主。 而大臣们上折子劝他“亲近中宫”,雍正爷朱批写得阴阳怪气:“知道了。” 既不认错,也不改过,死猪不怕开水烫! 但是说的他的身子骨,简直就是无可争议了。 朝鲜人说“下半身瘫了”,《清实录》里,雍正爷隔三差五“圣躬违和”,动不动“辍朝三日”。 到了晚年,更赖在圆明园不挪窝,美其名曰“静养”,实则是紫禁城的台阶都爬不动了! 他还猛嗑“人参膏”续命。 1735年八月,他猝死在圆明园,官方死因“暴病”。 啥病?不知道! 朝鲜人嘴毒:“贪色耗干精血,瘫床上等死呗!” 这话难听,没准真瘫了。 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奏折,一边是圆明园的夜夜春宵,雍正爷咋劈开这“两半人”的? 秘密就在那“套折”里! 大臣们互相告密,朝廷成了“举报大擂台”。 雍正爷坐收密信,批几个“知道了”就能显摆“朕在干活”。 真正费脑子的改革?早几年折腾完就撒手了。 晚年他基本上只在圆明园快活,朝政是交给张廷玉这些“工具人”! 说到底,雍正爷这“双面人生”,是白天穿龙袍演明君,夜里脱了衣裳当昏君。 朝鲜人戳穿他,是因他们不靠大清吃饭,敢说大实话。 大清史官?只能弯腰低头的写“皇上圣明”。 直到他蹬腿了,乾隆爷上来才把圆明园那些“美娇娘”清退,再给亲爹追封个“世宗宪皇帝”的谥号,意思是“勤政有为”。 可圆明园早有了多少荒唐证据?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客户端——工作狂雍正爷,是怎么做到朝政行乐两不误的?)
1726年,雍正皇帝正在紫禁城中兢兢业业的处理朝廷大事,可是当雍正批阅到江苏抚台
万物聊综合
2025-08-12 17:22: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