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年,39岁的李世民心痒难耐,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谁知左等右等都不见佳人的身影,李世民生气之余,打算好好惩罚一下这个小女子。而姗姗来迟的徐惠只是淡然地写下几行字,就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湖州长城一户书香人家,迎来了一个女婴,徐惠,这个名字在当时还无人知晓。 父亲徐孝德早早离世,留下母亲独自抚养。 家境并不显赫,却有一件事很快传遍乡里——这个孩子开口早,五个月便能清晰吐字。 到四岁,已经能背下《论语》《诗经》,八岁时,能自己提笔作诗,文气流畅。 在那个科举刚起步、女子鲜有机会受教育的年代,这种天赋显得格外耀眼。 母亲没有把她关在深宅里,而是让她读书写字,和族中子弟一同学习经史。 乡邻来访,总要看她写一段诗文,摇头感叹:小小年纪,胸中好似装着古人。 贞观初年,朝廷安定,李世民用人不拘一格。 地方上有人上奏,说湖州有个女童天分极高,才情不在寻常女子之下。 这样的消息,很快就会被送进宫里。 太宗向来欣赏文才,即便是后宫,也希望有能作诗、通经义的女子。 选拔宫人,不再单看容貌,才学也成了重要条件。 徐惠入宫,是一次典型的“才学荐举”。 按照规制,先由礼部考校文章,再经内廷挑选。 她的文章一出,几位掌礼官都暗暗点头。 进宫那一年,她不过十多岁,封号才人。 才人只是低阶妃嫔,但能进入这个圈子,本身就意味着将面对帝王和宫廷的规则。 宫廷生活并非完全沉溺于绫罗和粉黛。 贞观年间的内廷,常有诗会和经义问答。 徐惠很快就显出优势,诗词用典精准,字里行间带着沉稳,不像一般宫女的浅吟低唱。 这让她在一众妃嫔中脱颖而出。 几次赋诗得到太宗的称赏,她的封号由才人升为婕妤。 婕妤地位中等,但已经能随侍帝王,参与一些内廷事务。 宫中尊长孙皇后,清正、稳重。 徐惠性情温雅,又不逾规矩,得到皇后青眼。 太宗在政务之余,有时会召来与她谈论诗文。 她并不一味奉承,而是敢于表达见解,这样的胆识,在深宫中极为罕见。 贞观十七年,朝廷议兵高句丽,此役规模巨大,关乎国力消耗。 徐惠留意到,连年征役已让百姓困苦,关中民生未复。 她提笔上疏,题为《谏太宗息兵罢役》。 文中引用《尚书》《春秋》事例,劝谏用兵须审时度势,切勿因一时之怒劳民伤财。 疏文递进有序,不仅陈述利害,还设想若战不利,将引发边境不安。 这封疏在《旧唐书》《贞观政要》中都有记载。 太宗读后,称善,虽未彻底罢兵,但对其识见颇为赞许。 对于一位二十出头的宫廷女子而言,这样的政治介入极为罕见。 她的胆识来源于读书积累,也来自对现实的观察。 徐惠并非只在用兵问题上进言。 她曾劝减徭役、宽赋税,言辞虽不直接批驳朝政,却能以引经据典的方式提醒帝王关心百姓。 她的诗文也多有时事关怀,不局限于宫闱风月。 这样的性情,注定她不会只做一个安于粉饰的内廷妃子。 她的文采和贤德,使她在史书中与长孙皇后并称为“贤内助”。 李世民也曾在宴饮时,命她作诗助兴。 她的诗句含蓄,往往以古事暗喻现实,帝王听懂,也不过含笑而过。 贞观二十四年,李世民驾崩,朝中权力更替迅速。 徐惠病体早已不支,守丧未久,病情加剧。 当年便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她去世后,高宗追赠为贤妃,礼葬昭陵,与太宗长眠同陵。 这种殊荣,不仅是对其身份的肯定,更是对其才情与德行的永久记忆。 史书评价她“工诗善文,聪慧有识”,并非虚辞。 《全唐诗》至今仍收录她的多首作品,读来不见轻薄之气,更多的是沉稳与深情。 她用短暂一生,走出了一条极少数宫廷女子才能踏上的路——以才学立名,以德行留名。 在那个男子为政、女子受限的时代,徐惠能在史书中留下姓名,并非偶然。 她在诗文与政治间找到平衡,让自己既是才女,也是参与者。 这种身影,隔着千年,依然让人记得。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妃传》
有一次,李世民15岁未嫁人的小公主呕吐不止,日渐消瘦。李世民请来神医孙思邈,孙思
【45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