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中国一旦崛起,最紧张的是美国。错了。比美国更警惕中国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友好邻居”——俄罗斯。 你可能会说,不对吧?中俄现在关系这么好,又是“战略协作”,又是“背靠背”,简直是铁哥们。没错,在镜头前,在对抗西方霸权的统一战线上,我们确实是最好的伙伴。但国家之间,从来就不只有“朋友”和“敌人”两种关系。 咱们先说说美国。美国人怕什么?说白了,它怕的是自己写了几十年的“全球剧本”被咱们给撕了。 这个剧本叫“现代化=西方化”。过去几百年,西方崛起的路子,离不开殖民、掠夺和霸权。它们给全世界画了个饼:想发展吗?学我,从制度到文化,全盘照搬。日本、韩国就是这么做的,经济是发展起来了,但命脉被华尔街攥得死死的,说到底,只是给美国打工的高级雇员。 但中国呢?我们走了条完全不同的路。我们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办成了西方体制下根本无法想象的大事。特别是到了2025年这个节骨眼上,华为的芯片早就突破了封锁,我们的人民币结算在中俄能源贸易里都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我们主导的“数字经济合作平台”在东盟也推行得有声有色。 这就是美国的“原罪”论。它动摇了西方文明的根基。所以美国必须打压,这是“文明之争”,是老大对挑战者的本能反应。 而俄罗斯的警惕,比这要复杂得多,也现实得多。 中俄贸易额在2023年就提前突破了2400亿美元大关,今年预计将轻松冲向3000亿。 俄罗斯卖给我们的是什么?石油、天然气、……主要是资源。我们卖给俄罗斯的是什么?汽车、手机、……主要是工业制成品。2024年,中国的汽车品牌已经占据了俄罗斯市场超过50%的份额,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模式,俄罗斯人自己心里能没点嘀咕吗?他们国内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就开始讨论一个词——“资源附庸”。 这种经济上的不平衡,时间久了,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层面。历俄罗斯是个骨子里极其骄傲的民族,它渴望的是一个“多极世界”,是自己成为受人尊重的一“极”,而不是在一个“两极世界”里,成为其中一极的附属。 这种“你好我也好”的合作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结构性焦虑。 咱们再把地图拉开看,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面积占了俄罗斯的近一半,人口却只有区区800万,而且还在持续减少。 这种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密度差异,自古以来就是地缘政治里最敏感的话题。我们当然对那片土地没有任何想法,我们是和平崛起的国家。但是,历史的记忆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对于俄罗斯人来说,19世纪那些“不平等条约”划定的边界,是他们心头一根敏感的刺。 现在,大量的中国商品、中国企业、中国劳工涌入远东,帮助那里发展经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命脉、日常生活都被邻国深度渗透时,当地人的心态会非常微妙。他们既享受着中国带来的繁荣,又恐惧着这种无孔不入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比美国的军事围堵更贴近、更日常的压力。 还有一个地方,更能体现俄罗斯的复杂心态——中亚。 那五个“斯坦国”,在苏联时期是自家的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也一直是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后院”和势力范围。俄罗斯在这里驻军,主导着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把它看作自己的战略缓冲带。 但现在呢?中国来了,带着“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修路、架桥、建工厂、铺设能源管道。特别是那条绕开俄罗斯的“中吉乌铁路”,在2025年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它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是纯粹的经济和发展逻辑。我们不干涉内政,就是带着大家一起搞钱。这种模式,对于渴望发展的中亚国家来说,吸引力远远超过了俄罗斯能提供的安全保障。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俄是伙伴,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但在具体项目上,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正在不动声色地“稀释”俄罗斯在这里的传统地位。 对俄罗斯来说,它既需要中国来平衡美国在中亚的渗透,又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后院”变成了大家都能来的“共享客厅”,而中国显然是那个最受欢迎的客人。 所以,美国的焦虑,是霸权焦虑,是“世界警察”当不下去的失落。它的招数,是大开大合的贸易战和科技战。 而俄罗斯的警惕,是一种深刻的、结构性的、近在咫尺的压力。它怕的是经济上的过度依赖,怕的是地缘上的实力失衡,怕的是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棋手,变成了别人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这种警惕,不会像美国那样声嘶力竭地喊出来,反而会隐藏在更热情的拥抱和更响亮的“友谊万岁”口号之下。因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俄必须“背靠背”取暖,共同面对西方的压力。 但这并不妨碍那头骄傲的北极熊,在与我们并肩前行的时候,用余光时刻审视着身边这位“体格”越来越强壮的伙伴。它的内心独白或许是: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但你最好永远只是朋友。
很多人以为,中国一旦崛起,最紧张的是美国。错了。比美国更警惕中国的,不是别人,恰
青史微言
2025-08-13 02:00: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