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36年奥运会举办地,有两个国家让奥委会十分头痛。中国是不想办,不愿意办,但世界各国都盼着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再看印度,各国对其的态度则完全相反。 2036年奥运会的归属,似乎成了国际奥委会面前一道棘手的难题。中国与印度,这两片东方热土,在奥运申办的舞台上却演绎着截然不同的剧本,一边是万众期盼却意兴阑珊,另一边是奋力争取却疑云重重。 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柯丝蒂·考文垂对中国可谓情意绵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在水立方勇夺1金3银,成就运动生涯的巅峰。 2022年重返北京冬奥会,亲眼见证昔日自己劈波斩浪的泳池化身为优雅冰壶赛场,这份对奥运遗产化水为冰的精妙利用,令她惊叹不已。 她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中国在体育设施长远规划上的智慧,值得世界借鉴。然而考文垂的频频秋波并未激起中国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涟漪。中国社会对奥运的心态已悄然转变。 回溯2008年北京奥运会,虽以1.44亿美元盈利和惊艳全球的开幕式载入史册,但约3000亿人民币的总投入与后续高昂的场馆维护费用,让节俭办奥成为之后的重要理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堪称典范,首钢工业遗存变身雪飞天,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雪场建设,处处彰显高效与可持续性。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今日中国已无需通过奥运五环的光环来赢得世界瞩目。航天探月、高铁纵横、人工智能引领,这些硬核成就构筑了崭新的国家名片。 当2023年成都申奥传闻四起时,四川官方迅速澄清“没有这个事儿”。上海官方更是在去年十月明确表态:暂无申办奥运计划。 这些回应如清晰的信号弹,表明中国更愿将资源倾注于科技发展与民生福祉,奥运盛宴,已非必需。 反观印度,申奥热情炽烈如正午骄阳。2024年,印度总理莫迪在孟买高声宣告,将不遗余力争取2036年奥运会,称之为14亿印度人民多年的梦想。 同年10月,印度奥委会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意向书,选定古吉拉特邦的艾哈迈达巴德为主办城市,雄心勃勃地规划着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奥运园区,并承诺赛后场馆将转为大学体育设施。 但这宏大叙事背后却布满荆棘,资金匮乏首当其冲,印度财政部每年体育拨款不足3亿美元,而东京奥运会单主体育馆就耗费约20亿。 更令人忧虑的是过往记录留下的阴影,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期间,运动员村被批不宜居住,场馆质量问题频发,这一污点至今仍令国际奥委会心存余悸。 而体育成绩的尴尬现状,更为申奥前景蒙上阴霾,2024年巴黎奥运会,印度派出117名运动员的庞大阵容,最终仅获1银5铜,在奖牌榜上位列第71名。 还有民众的复杂心态更成掣肘,尽管有62%的受访者支持申奥,但高达78%的人担忧这巨大投入会挤压本已紧张的教育与医疗预算。 莫迪政府试图将申奥与2047年发达印度愿景捆绑,以此点燃民族自信的火炬。然而当基础民生需求仍迫切之际,奥运梦想对普通民众而言,终究显得过于遥远。 考文垂主席领导的国际奥委会,其考量则更为微妙复杂。从各大洲轮办惯例看,2036年奥运会花落亚洲几率甚高。 然而非洲大陆对奥运的渴望同样不容忽视,南非已于2024年表达申办意向。作为国际奥委会首位非洲籍主席,考文垂在平衡全球期待与情感纽带之间,面临不易的抉择。 倘若纯粹从保障赛事成功角度审视,中国无疑是最稳妥的选项,现成的世界级场馆群、久经考验的安保与组织能力、以及14亿人口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 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球转播收入高达30亿美元,正是这一市场价值的明证。并且奥运会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场,它折射着国家发展逻辑的深层差异。 中国的不愿办,是实力自信后的从容选择,是将重心投向星辰大海的清醒,而印度的奋力争,则是渴望通过国际盛事寻求认同与突破的热望。 参考资料: 印度称将全力申办2036年奥运会,此前多次申奥失败,巴黎奥运会金牌为0—— 杭州日报2025-07-25 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北京在我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3-22
国际奥委会追着中国办奥运?奥委会前主席巴赫曾说:中国应该发扬一下大国精神,主动承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