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南京大学找上了东南大学,商量说:“咱俩合并吧!”合并之后我们的实力肯定超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一想是这个理,于是就认真考虑其如何合并的事情,其他都好说,主要是合并之后名字怎么取呢? 1998年,那会儿世纪末的氛围挺浓,高校圈里最时髦的词儿,叫“合并”。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动静闹得全国皆知,一下子成了个巨无霸。 南京这边呢,也坐不住了。当时南京大学的人,就真的找上了隔壁的兄弟——东南大学,开门见山地提了个石破天惊的建议:“嘿,哥们儿,咱俩合了吧!” 这话一出,分量可不轻。要知道,这两家可不是外人,往上倒腾几十年,那都是一家人。他们的前身,是那个响当当的国立中央大学,民国时期绝对的顶流,跟清华、北大掰手腕的存在。后来1952年院系大调整,一家继承了文理衣钵,成了今天的南大;另一家则扛起了工科大旗,成了现在的东大。 所以,南大这一提议,东大那边一盘算,是这么个理儿。南大的文、理、自然科学,那都是全国顶尖;东大的工科,特别是建筑、土木、电子、电气,那叫一个硬核。这要是两家并一家,文理工商医齐活了,纸面实力妥妥地要跟清华、北大叫板,甚至问鼎全国第一,都不是痴人说梦。 这前景太诱人了。于是,东南大学也动了心,开始正儿八经地琢磨这事。两边的领导专家坐下来开了不少会,从学科整合到师资安排,都聊得挺好。可偏偏在一个最关键,也最务虚的问题上,卡住了。 合并之后,叫啥名? 这可不是小事,这是脸面,是传承,是几十年积淀下来的金字招牌。 有人提议,干脆恢复老校名,就叫“中央大学”。这名字一听就霸气,有历史底蕴。但问题是,“中央”这个词太敏感,而且都多少年没用了,能不能批得下来,谁心里都没底。 南大这边呢,可能觉得,既然是我提的,我又是综合性大学的代表,不如就叫“南京大学”吧。据说当时有个半开玩笑的提法,说咱俩各出一个字,我出“京”,你出“南”,合起来不还是“南京大学”嘛。 东大一听,你这算盘打得我在南京都听见了。那我出“东”,你出“南”,叫“东南大学”行不行?这虽然是坊间流传的段子,被著名考研导师张雪峰老师讲过,逗乐了不少人,但它特别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两校的心态——谁也不想被对方“吃掉”。 这背后,是两所顶尖学府根深蒂固的自豪感和独立精神。分开这么多年,各自都发展成了行业翘楚,谁愿意在新学校的名字里,抹去自己奋斗几十年的痕迹呢? 就这么着,因为一个名字,这桩“世纪联姻”的谈判渐渐就冷了下来。加上其他各种复杂的因素,最后不了了之。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个当年差点“没”了的东南大学,现在怎么样了? 它成了一所被严重低估的实力派。很多人,甚至一些家长,一听“东南”,还以为是福建或者哪里的学校。但你要是真了解它的实力,绝对会肃然起敬。 就拿它的王牌专业——电气工程来说。就在前两年,国家电网新上任的总经理庞骁刚,就是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能执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队”,这本身就说明了太多问题。 就说2023届东南大学电气学院的毕业生去向吧,这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 那一届的硕士毕业生里,总共142人,你猜猜有多少人去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足足105人! 这是个什么概念?等于说,这个学院的硕士生,毕业后几乎是“定向输送”到了国家最重要的电力系统。他们不是在找工作,是在“归队”。剩下的毕业生,也大多去了南瑞继保这种行业顶尖企业,或者去读博深造了。 本科生更夸张,75个选择就业的学生里,43人直接进了两大电网。这意味着,只要你能考进东南的电气,稳扎稳打读出来,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无数人羡慕的“金饭碗”里。 所以,当年那个坚持不改名的东南大学,非但没有因为“单打独斗”而没落,反而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做到了极致,成了国家特定领域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如果当年真的合了,会怎样? 可能会看到一个在综合排名上能与清北一较高下的“巨无霸”大学。它的论文数量、科研经费、学科门类都会非常可观。但是,我们可能也会失去一个像今天这样,在工科领域如此专注、如此纯粹、如此强悍的东南大学。 那场合并风波,本质上是上世纪90年代末“做大做强”浪潮下的一个缩影。当时很多学校都合并了,也确实诞生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南大和东大的“没谈拢”,恰恰保留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多样性。 如今的南京大学,依旧是无数文科学子心中的殿堂;而东南大学,则用它输送到国家电网、各大设计院、顶尖科技公司的工程师们,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国家的骨架。他们没能成为一家人,却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守护和建设着这个国家。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各有何优劣?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