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开会,就算是媒体当前,官员们坐起来也很随便,外交部长拉夫罗夫都坐到倒数第二排靠边的位置上了。 只不过人以群分:他身边是总统外交事务助理乌沙科夫、克里姆林宫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的权利结构是同心圆式,不是金字塔型。 距离核心的远近,不取决于职务头衔的显赫程度,而取决于与决策中枢的实际关联度。俄罗斯的政府架构在形式上具备典型的三权分立框架,宪法明确规定了总统、议会与司法的职权。 但实际操作中,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控着远超文本的实质权力,包括直接任命安全机构首脑、联邦区全权代表及内阁关键成员。 这种垂直管理体系将全国划分为七大联邦区,每个区由总统亲信坐镇,确保中央意志直达地方神经末梢。 因此,在克里姆林宫的高层会议中,座位的物理距离往往成为权力密度的直观标尺。拉夫罗夫虽贵为外长,但外交决策的核心圈层由总统办公厅主导,其日常协调需通过乌沙科夫等总统助理传递。 佩斯科夫作为总统喉舌,同样因信息中枢职能而跻身内环。这种布局并非对拉夫罗夫个人地位的贬低,而是机制性分工的体现:他负责执行已被核定的战略,而非参与最核心的战略制定。 普京对"距离政治"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他在克里姆林宫用一张6米长桌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两人分坐两端,中间的空旷地带成为俄欧关系鸿沟的实体象征。 而当他接待中方代表团时,则改用围坐式布局,传递出战略协作伙伴的特殊亲近。这种微妙的距离操控在2025年的外交活动中持续发酵。 美俄在沙特迪尼亚宫的谈判桌上,沙特代表居中主持,俄方拉夫罗夫与美方鲁比奥各据一侧,形成三足鼎立却界限分明的格局。 此时拉夫罗夫虽坐在谈判前沿,但俄方实际决策仍依赖莫斯科核心圈的实时指令。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马耳他欧安会议:拉夫罗夫发言时,乌克兰及东欧多国外长集体退场抗议; 他结束讲话后立即离席,避免与美方代表布林肯正面交锋。这种"主动退场"战术,恰似同心圆结构的动态调整——当外围环境敌对时,俄方选择收缩至核心决策圈的安全边界内。 同心圆体系的生命力在于其超稳定性。乌克兰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曾指出,即便普京卸任,现有权力架构仍将延续,因为强力部门、能源寡头与安全机构已形成相互嵌套的利益共同体。 但该体系对核心人物的高度依赖也暗藏风险。军方鹰派、地方势力及保守派构成的潜在竞争圈层,可能因权力过渡期的缝隙引发震荡。 同心圆结构深植于俄罗斯治理传统。沙皇时代的"近臣杜马"、苏联时期的政治局核心小组,均为当代总统办公厅的前身。 区别在于现代版本通过数字化管控强化了效能:总统全权代表坐镇联邦区,实时监控地方动态;能源管道数据与外汇流动被纳入统一信息平台,使经济命脉更紧密地捆绑于核心。 这种机制在危机时刻优势凸显。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普京得以迅速调配全国资源支援前线,其效率远超许多联邦制国家。 但代价是系统创造力的衰减——如同克里姆林宫会议中后排官员的静默,过度依赖核心决策必然压制体制的自我更新能力。 参考资料:赴美前夕,普京表态 2025-08-14 20:15·扬子晚报
最新消息梅德韦杰夫突然宣布了!2025年8月16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
【32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