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办公楼(含甲级、研发办公、园区)供应量预计将达700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也刷新了世界城市的单年办公供应纪录,承载着50-70万人的新增就业期望。与此同时,上海商业地产严重过剩,每7万人就拥有一座大型购物商场,这一数据是东京的近3倍,人均商场量仅次于迪拜 ,位居全球第二。即便如此,2025年上海还计划新开60家商场,2024年底存量381家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5.7%。 写字楼“盛宴”背后的隐忧 上海写字楼市场的井喷式供应,可谓史无前例。新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本是城市繁荣发展的象征,却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大量办公楼的涌入,使得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空置率不断攀升。许多新建成的写字楼,在玻璃幕墙的映照下,空荡的办公室诉说着招商的艰难。 曾经炙手可热的甲级写字楼,如今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以低价和长免租期吸引租客。一些核心区域的写字楼租金,甚至出现了腰斩式下跌,曾经的“租金高地”风光不再。而那些非核心区域和老旧写字楼,更是门可罗雀,即便租金一降再降,也难以找到租客,不少业主只能眼睁睁看着资产闲置贬值。 大量办公楼闲置,不仅浪费了城市的土地和建设资源,也让许多开发商和投资者陷入困境。资金回笼困难,债务压力增大,一些中小开发商甚至面临破产危机。这也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链,如建筑、装修、物业等行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经济增长的动力受到抑制。 商场过剩,繁华背后的冷清 上海的商场,早已不是稀缺资源,而是多到泛滥。走在上海的街头,每隔不远就能看到一座大型商场,琳琅满目的招牌让人目不暇接。但在这繁华的表象下,不少商场却陷入了经营困境。 有些新开的商场,开业时轰轰烈烈,没多久便冷冷清清,商铺纷纷撤离,只剩下空荡荡的建筑,成为城市的“商业废墟”。即使是一些老牌商场,也在激烈的竞争中艰难求生,客流量日益减少,销售额持续下滑。为了吸引顾客,商场们使出浑身解数,频繁举办促销活动,降低租金吸引商家入驻,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商场过剩的背后,是消费市场的日益饱和和电商的冲击。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购物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购物的便捷性让许多人减少了去商场的频率。同时,商业地产的盲目扩张,缺乏合理规划和差异化定位,使得众多商场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破局之路,探索与展望 面对如此严峻的商业地产困局,上海该何去何从?破局,迫在眉睫。 对于写字楼市场,转型与升级或许是出路。一方面,可以将部分写字楼改造为长租公寓、酒店、创新创业孵化器等,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例如,一些老旧写字楼通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创业空间,吸引了众多初创企业入驻,不仅盘活了资产,还为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注入了新动力 。另一方面,加强对写字楼市场的规划和监管,避免盲目建设,引导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布局进行合理开发。 商场则需要在差异化经营和体验式消费上下功夫。挖掘自身特色,打造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场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比如,一些商场引入艺术展览、文化活动、亲子体验等业态,将购物与文化、娱乐、社交相结合,让消费者在购物之余,还能享受到丰富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顾客。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拓展销售渠道,提升服务质量。 上海商业地产的过剩困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通过创新、转型和合理规划,才能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曙光,让这座城市的商业版图更加健康、繁荣。
做一名房东,是怎样一种体验?上海房东,心太软的故事。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