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逃到香港的国军中将张际鹏花光积蓄后,想去台湾遭到拒绝,穷困潦倒之下,

语蓉聊武器 2025-08-18 00:16:57

1950年,逃到香港的国军中将张际鹏花光积蓄后,想去台湾遭到拒绝,穷困潦倒之下,只得写信向黄埔一期同学袁守谦求助。 台北木栅区的集市上,一个穿旧军装的老头正给顾客装辣酱,对方随口问了句:“老先生以前是当兵的?” 张际鹏手一顿,点点头没说话。 这一问,倒让他想起了几十年前在黄埔军校的日子。 1924 年,他刚进黄埔时,和陈赓住上下铺,陈赓总爱拿他的湖南口音开玩笑,说他说话像 “嘴里含着辣椒”。 那时的课堂设在简陋的平房里,蒋介石来训话,他总坐在第一排,笔记本上记满了 “三民主义”“革命精神” 之类的词。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他会靠卖辣椒糊口。 他 19 岁离开醴陵老家时,母亲往他包袱里塞了包家乡的辣椒面,说 “出门在外,尝尝家乡味就不想家了”。 后来在军政部讲武学堂,程潜看出他是块打仗的料,常把他叫到办公室,指着地图讲湘军的历史,说 “军人要有骨气,更要选对路”。 可他那时年轻,只想着 “建功立业”,没听懂这话里的深意。 东征时,他跟着程潜打惠州,第一次上战场就被流弹擦伤胳膊,鲜血染红了半件军装,他却咬着牙冲在最前面,战后得了枚 “勇敢奖章”。 北伐打到武汉时,他已经是连长,手下的兵大多是湖南老乡,打仗时喊着家乡话冲锋,撤退时互相搀扶着,那股子劲让他觉得 “有弟兄在,啥都不怕”。 1937 年抗战爆发,他率部开赴山西,在中条山打游击。 有次被日军包围,弹尽粮绝时,当地老乡送来一筐红薯,还教他用辣椒面腌咸菜,说 “这东西顶饿,还能驱寒”。 就是那次,他救了两个军统特工。 那两人被日军追得慌不择路,闯进了他的阵地,他二话不说把他们藏进山洞,又让人送了些干粮和药品。 当时只想着 “都是中国人”,没成想这事儿几十年后帮了自己大忙。 1944 年豫中会战,他亲率敢死队炸坦克,出发前喝了碗部下煮的辣椒水,说 “辣出一身汗,打仗更有劲”。 那仗打得惨烈,23 辆坦克炸毁了,他的腿也被弹片划伤,躺了半个月才下床。 武汉会战更不用提,19 个日夜没合眼,眼皮打架就用辣椒水擦脸,部下都说 “军长眼里的红血丝比辣椒还红”。 可这些战功,在蒋介石那里似乎不值钱。 1946 年 “哭陵” 时,他站在孙中山铜像前,看着周围的老弟兄哭成一片,突然想起程潜说的 “选对路”。 可那时他已身不由己,跟着大溜去了南京,成了战地视察组的 “闲人”。 1949 年在长沙,陈明仁找他谈话,说 “际鹏,跟我干,为湖南百姓做点事”。 他当时心里犹豫,既怕蒋介石报复,又觉得 “起义” 对不起自己的 “军人身份”。 没等他想明白,名字就被列进了起义名单,这才有了后来逃去香港的事。 在香港那五年,他见过太多荒唐事。 有个前师长,把金条换成鸦片想发大财,结果烟瘾上来,把军装都当了。 还有个前旅长,靠在街头给人擦鞋过活,见了他就躲,怕丢人。 他自己也没好到哪去,儿子被打伤后,他去码头扛过包,累得直不起腰时,就掏出怀里的辣椒面闻闻,想起母亲的话,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 1954 年冬天,香港中华救济总会的人找到他,说起 1943 年救人的事,他才慢慢回忆起来。 后来袁守谦来信,说蒋介石松口了,他激动得一夜没睡,把家里仅剩的一点辣椒面找出来,炒了锅辣椒,全家人吃得眼泪直流。 到台湾后,他摆摊卖辣酱,配方就是当年中条山老乡教的。 有次陈赓的消息传来,说他成了解放军的大将,张际鹏对着报纸看了半天,叹了口气,给罐子上的标签换了张新的,还是小女儿写的 “醴陵风味”。 1970 年冬天,他病重时,让儿子把那枚 “勇敢奖章” 找出来,放在枕边。 那奖章早已锈迹斑斑,却还能看出当年的模样。 咽气前,他断断续续地说:“辣椒…… 要辣才够味…… 人生…… 要选对路才不后悔……” 他不知道,自己死后,有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黄埔同窗,有的成了英雄,有的成了败寇,我呢?或许只是个走错路的兵。” 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人不少。 董其武在绥远起义,后来成了开国上将;黄杰跑到台湾,官至国防部长;还有些人,留在大陆成了普通人,守着一亩三分地过安稳日子。 而张际鹏,就像他卖的辣酱,辣过、香过,最终却被遗忘在集市的角落,只留下一点淡淡的余味。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589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