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谁料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自己的举动做出了辩解,认为他当初并非是叛逃,而是另有隐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初,中央音乐学院的琴房和走廊里传开了一条消息:马思聪走了,而且是“叛逃”,广播和报纸很快铺天盖地地批判,说这个“人民音乐家”投奔了敌人,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消息简直像平地一声雷。 因为在此之前,马思聪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中国音乐事业的骄傲,他是学院的首任院长,是《思乡曲》的作者,也是无数年轻学子的楷模,这样的一个人,为何要离开? 时间往前拨回二十年前,他的名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孩子们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就是他谱的曲,那时的广播开头常常放《思乡曲》,在海外漂泊的华人一听,泪水就止不住往下掉。 作为音乐教育家,他眼光极准,十五岁的林耀基,十三岁的盛中国,都是他亲自挑进少年班的,后来更是成为小提琴界的代表人物,他带着学生们去苏联深造,也把他们送上国际舞台。 1955年,他陪同傅聪去参加肖邦比赛,一路上帮他修改细节,傅聪拿奖的时候,背后有他的心血。 三年后,他又陪刘诗昆去莫斯科,结果拿到世界级的名次,那时的他,是无可争议的领路人,是中国音乐界的旗手。 可是风向变得极快,到了六十年代中期,西洋乐器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学生们不敢再学琴,连走进他家门都心惊胆战,更残酷的是,批斗接踵而至。 他被人扣上“牛鬼蛇神”的帽子,浑身糊浆糊,胸前挂着写满侮辱字眼的牌子,还要敲破盆子在街上游行,曾经敬重他的学生,此刻站在他对面,高喊口号。 家门口贴满了“打倒马思聪”的字,进出只能弯着腰爬过小洞口,妻子每天被逼写揭发材料,不写就得扫街,孩子在学校也被揍得鼻青脸肿。 马思聪被迫在草地上拔草,有人冷笑说他姓马就该吃草,一个音乐家,就这样被羞辱得体无完肤。 真正让他心里发凉的是广播,每天收音机里响起《思乡曲》,对他而言就是还没被彻底否定的信号,他守着那首曲子,觉得只要它还在,就说明还有一丝希望。 可在1966年11月,那段熟悉的旋律突然消失,被《东方红》取代,他彻底明白,自己已经没有立足之地。 离开的决定来得痛苦而迟缓,他其实并不想走,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错,不该逃避,可眼看家里支离破碎,妻子带着孩子逃出北京,造反派随时可能逼到命根子,他终于明白,留下就是死路。 1967年初,他借着养病的名义南下,几经辗转,最后在珠江口的小船上冒险偷渡,抵达香港。 那一刻,他抱着小提琴蜷缩在鱼舱里,咸腥的海水灌进脖子,琴盒撞击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沉重,外界称他“叛逃”,定性为“投敌”,他在国内的名字瞬间成了反面教材。 可他到了美国,却并没有像传言那样接受政治庇护,他拒绝了援助,全靠演奏和教学维持生计。 住在费城的小公寓里,墙上挂的是齐白石、张大千的画,客厅摆满从唐人街买来的日用品,连扫地的竹扫帚也要买中国式的。 他依旧改编民歌,拉琴给华人听,也在舞台上演奏《思乡曲》,有一次琴弦断了,他怔怔地望着琴箱,观众却在哭泣,那不是背叛者的姿态,而是一个流亡者的乡愁。 这二十年,他始终关注祖国的消息,1976年,周恩来去世,他在家中长叹,等到“四人帮”倒台,他忍不住说“大快人心”,却又转头忧虑未来,他没放弃希望。 1985年,文化部正式下文为他平反,撤销了所有不实指控,他在电话里哽咽,说终于等到这一天,可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他多次表示想回国,却终究没能成行。 1987年5月,他在费城的病床上去世,书桌上还放着未完成的乐谱,名字叫《思乡》,临终前,他叮嘱家人把骨灰带回祖国,二十年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骨灰安葬在广州,墓碑上刻着《思乡曲》的旋律。 今天人们再提起他,记住的不仅是音乐上的辉煌,还有那段被迫离开的苦难,1967年,那顶“叛逃”的帽子压在他头上多年,可他晚年的解释让世人明白,他不是背叛,而是被逼走。 一个音乐家想要活下去,想要拉琴,却在那样的年代找不到容身之处,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背叛不是音乐家离开故土,而是尊严和良知被摧毁时的沉默,音乐没有叛徒,只有流亡者的乡愁。 这位曾被视为“叛逃者”的人,用一生的创作证明了自己的立场,他离开的是土地上的逼迫,留下的却是永远的《思乡曲》。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马思聪
1967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谁料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
如梦菲记
2025-08-18 11:26: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