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 美俄峰会期间,普京当着特朗普的面提出一个建议,中方可以作为乌克兰安全担保方! 2025年8月16日,阿拉斯加美俄峰会闭门会谈中,俄总统普京向美方提议将中国纳入乌克兰潜在安全保障国名单。 这一表态首次将中国推至东欧安全博弈的核心位置,迫使美国在“接纳中国影响力”与“暴露对华遏制本质”间作出抉择,而乌克兰的未来格局或将因此重塑。 普京的离岸平衡术。普京选择在特朗普炫耀F-35战机护航的节点抛出该提议,实为精准打击美国战略软肋。俄方意图通过引入中国分担调停责任,同时借中方影响力削弱西方制裁压力。 这一策略复刻了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的离岸平衡术,当时德国扶持奥匈帝国制衡俄国在巴尔干扩张,今日俄罗斯则试图以中国牵制北约东扩。 特朗普以“需国会批准”搪塞,国务卿鲁比奥强调“乌克兰必须参与决定”,实则暴露美方既无力独自担保乌克兰(2024年军援仅兑现60%),又不愿让渡欧洲主导权的矛盾。 若中国成为担保国,将获得三重战略红利:一是规则制定权,可推动设立“多边监督部队”驻扎接触线,避免重蹈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缺乏强制机制的覆辙。 二是经济杠杆,乌克兰重建市场规模超万亿美元,中国凭借占乌战前70%的医疗器械、50%的农机份额,或主导基建分配权。 三是地缘破壁,塞尔维亚、匈牙利已表态支持,德国大众、法国电力等企业更暗中游说政府接受中国参与,以保障其在乌工厂重建利益。 泽连斯基紧急安全会议录音显示,其将中国担保称为“裹着糖衣的毒药”。乌方清醒认识到:接受中国担保意味着变相承认俄占区现状,且重建资金将绑定“一带一路”框架。 但战场劣势迫使基辅权衡,乌军每日弹药消耗量仅为俄军1/3,兵员缺口达12万人,若拒绝可能失去唯一停火机会。 这种困境映射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中列宁的抉择:割让领土换取政权生存。不同的是,中国提供的不只是担保,更有经济复苏希望:中国占乌战前谷物出口40%,重建阶段或包揽70%基建工程,乌农业部长因此公开表态“欢迎任何和平方案”。 德法领导人仅发表“乌克兰主权不容交易”的泛泛声明,背后是残酷的经济理性:大众集团在乌西部工厂等待复工,中国是其最大电动车市场。 法国电力觊觎乌核电重建,需中企提供压力容器。马克龙更曾私下承认:“与其让美军永久驻扎,不如让中国制衡俄罗斯。” 但东欧国家激烈反弹,波兰总理图斯克警告“引入中国等同邀请熊守蜜罐”,立陶宛动员北约联署反对信却仅获5国响应。这种分裂揭示欧洲安全观代沟:西欧追求战略自主,东欧坚持美国庇护。 外交部回应“研究建设性方案”时,手中握有实质筹码。2025年1-7月,中国对俄出口增长18%,其中65%为机床、微电子等军民两用物资。 同期自乌进口农产品激增210%,成为其最大玉米买家。这种双向依赖赋予中国独特调停地位,俄乌均无法承受与中国翻脸的代价。 更关键的是金融布局:中国央行与乌克兰央行续签150亿元互换协议,推动在乌中企采用人民币结算,规避SWIFT制裁风险。这种“经援换安全”模式在柬埔寨、塞尔维亚已验证成功。 当前局势与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形成刺眼对照:当年美俄英担保乌克兰弃核却未能阻止克里米亚事件,根源在于缺乏制衡机制。 中国若参与担保,可能推动“双轨制”创新:在联合国框架外建立金砖国家监督小组,要求俄乌将部分外汇储备存入多边账户作履约保证金,避免重蹈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的覆辙。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国际权力转移,当美国在阿拉斯加炫耀F-35时,人民币结算体系正渗透乌克兰重建市场;当特朗普纠结国会授权时,普京用一句话将中国推向欧亚安全棋局中心。 这场峰会的真正遗产,或许是让世界看清:未来的安全架构不再由战机数量定义,而由经济互联与政治互信重塑,当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安全担保人,旧秩序的黄昏正加速降临。 信息来源: 泽连斯基:允许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是历史性决定,领土问题只能由乌美俄三边讨论 2025-08-18 09:02·观察者网
一旦输掉俄乌战争,普京和俄罗斯的退路在哪里?对普京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场普通的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