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新四军3连奉命在斜桥阻击,等了两天,不见日军,营长便下令撤退,半夜又下令出击,疲惫的战士犯嘀咕:“敌人也不傻,难道不知道这里有埋伏?”此话一出,连长一脸严肃地走过来。 1942年夏天的苏中大地,一场看似平常的伏击战却演绎出人性的考验。当疲惫的新四军战士在第三次进入阵地时发出质疑,连长刘海山的反应决定了整支队伍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考验基层指挥员如何在困境中稳定军心的生死时刻。 1942年6月,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七团团长严昌荣接到上级指令,日军企图在苏中三阳镇修筑通往久隆的公路,这条路一旦建成,将把根据地一分为二。任务交给了三连连长刘海山,要求在斜桥地区设伏阻击。 刘海山是从雇工出身成长起来的基层指挥员,1939年参加新四军后凭借出色表现从战士升至连长。斜桥地形独特,东面是几十米宽的大河,架着临时浮桥,南面也有一条大河,两河之间的开阔地成了理想的伏击场所。 当时扬州地区已成为新四军在华中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这次斜桥阻击战关系到整个苏中根据地的安危。三连凌晨三点出发,天亮前到达阵地。刘海山组织战士们平掉影响射界的土堆,砍掉遮挡视线的竹子,与村民商量借用房屋作为射击阵地,在屋顶架设机枪,形成了完整的火力网。 第一天,战士们精神饱满地等待敌人出现,可是从早到晚,大路上连个人影都没看到。第二天情况依然如此,时间的流逝让战士们难免焦躁,开始有人私下议论是不是情报有误。刘海山察觉到士气的变化,但他保持冷静,不断鼓励战士们坚持。 第二天晚上,营部下令撤退。精神紧绷了两天的战士们如释重负,回到营地匆匆吃饭后就倒头就睡。可是刚到半夜,又接到重新进入阵地的命令。这时候,疲惫的战士们终于承受不住了。 一个年轻战士边穿衣服边嘀咕:“敌人也不傻,难道不知道这里有埋伏?我们在这里来来回回,敌人早就发现了。”这话立刻引起其他人的共鸣,抱怨声此起彼伏。此话一出,连长一脸严肃地走过来。 刘海山听到议论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大步走到那个战士面前,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营房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停下动作等待连长的话。刘海山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同志们,我知道大家累了,但我们是新四军战士,使命就是保卫根据地、保护老百姓。敌人修这条路就是要分割我们的根据地,到时候受苦的还是乡亲们。我们累这几天,能换来老百姓的安全,值得。” 他停顿一下继续说:“至于敌人知不知道我们在这里,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战斗准备。敌人来了我们就打,不来我们就等,这就是军人的本分。”战士们听了连长的话都低下头,一个老兵站起来说连长说得对,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支持。 1942年6月3日上午,日军携带九二步兵炮与大量轻重武器出动,押着民夫修路。当侦察员跑回来报告敌人来了时,所有的疲惫和抱怨都烟消云散。待敌人逼近到几十米,刘海山才下令开火。 枪炮齐鸣,伪军惊慌失措转身就跑,只剩下日军进行反击。经过激战,日军败退,新四军取得胜利,粉碎了敌人修路分割根据地的企图。这次战斗不仅军事上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基层指挥员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的重要作用。 战后刘海山因表现出色被提升为营长,而严昌荣团长在1943年9月攻打兴化县唐子镇日军据点时不幸牺牲。抗战胜利后,刘海山随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参加了解放战争,一直升至团长。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1995年去世。 那句”敌人也不傻,难道不知道这里有埋伏?“成为斜桥战斗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刘海山处理这一危机的方式却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优秀的基层指挥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更要有在困难面前稳定军心的能力。 这场斜桥阻击战告诉我们,真正的考验往往不在战场上,而在人心的坚守中。你觉得刘海山当时的处理方式怎么样?如果换作是你,会怎么应对战士们的质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1934年,国民党一高级将领在旷野上残忍枪杀500多个手无寸铁的红军战士,蒋介石
【1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