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今天发文说:“历史表明,只有通过实力才能实现和平。由于奥巴马和拜登政府的政策软弱,普京于2014年和2022年入侵乌克兰。随着特朗普总统重新掌权,我们有机会向俄罗斯表明那些日子已经结束了。” 蓬佩奥这番话,与其说是对历史的总结,不如说是对当下美俄博弈的又一次喊话。 这位以鹰派作风著称的前国务卿,向来不吝于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立场,而这次选择在特朗普与普京阿拉斯加会谈后的敏感时刻发声,显然不是巧合。 几天前,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近三小时的闭门会谈,就在两人握手言欢的同一天,乌克兰多个城市仍遭受导弹袭击。 蓬佩奥选择此时强调“实力才能实现和平”,无疑是在暗示,特朗普政府若真想结束战争,就不能只靠外交辞令,而必须让普京真正感受到压力。 蓬佩奥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和2022年俄乌全面战争的爆发归咎于奥巴马和拜登的“政策软弱”,这一观点在华盛顿保守派圈子里并不新鲜,但放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却显得格外尖锐。 2014年,奥巴马政府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回应是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但并未提供足以改变战场态势的军事援助。 2022年战争爆发后,拜登政府虽然迅速联合盟友对俄实施全面制裁,并向乌克兰输送大量武器,但却避免直接介入,甚至在提供F-16战斗机和远程导弹等关键武器上犹豫不决。 蓬佩奥认为,正是这种“半心半意”的支持,让普京误判形势,认为西方不会真正与俄罗斯硬碰硬。 但问题在于,蓬佩奥所推崇的“实力政策”真的能带来和平吗? 他曾撰文建议特朗普若重新掌权,应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并取消所有武器限制,然而,现实是,即便美国加大军援,乌克兰的反攻仍面临巨大阻力,而普京显然也没有因为西方制裁而退缩。 蓬佩奥的“强硬路线”听起来振奋人心,但能否真正迫使俄罗斯退让,仍是未知数。 特朗普会谈后的表态似乎印证了蓬佩奥的担忧,他更倾向于“快速解决方案”,而非长期对抗。 据美媒报道,特朗普在闭门会谈中提出“领土交换”的可能性,暗示乌克兰可能需要放弃部分领土换取停火,这一提议立刻引发基辅强烈反弹。 特朗普的逻辑很现实,战争持续越久,美国的投入就越大,而欧洲盟友的耐心正在消耗殆尽,与其无休止地消耗资源,不如推动一个“现实可行”的协议。 但问题是,普京会接受吗?蓬佩奥的警告恰恰在于,如果美国表现出急于结束战争的姿态,普京反而会得寸进尺。 蓬佩奥的言论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焦虑,美国正面临同时对抗中俄的困境。 就在他发文的前一天,特朗普抱怨,拜登和奥巴马“把中国和俄罗斯逼成了盟友”,这一说法虽然带有甩锅意味,但却反映了美国战略界的普遍担忧。 中俄关系近年来不断深化,从能源合作到军事技术交流,再到联合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两国协作已远超“战术合作”层面。 普京即将在8月末访问中国,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被外界视为中俄关系稳固的又一信号。 而特朗普试图复制尼克松“联俄制华”的策略,显然未能奏效,普京在阿拉斯加会谈后并未如美方预期的那样疏远中国,反而继续推进与北京的合作。 蓬佩奥的“实力论”有其逻辑,但历史同样证明,单纯的军事施压未必能带来持久和平,2014年的制裁未能阻止2022年的战争,而今天的乌克兰战场也证明,即便西方提供更多武器,战争仍可能陷入僵局。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威慑与外交之间找到平衡。 特朗普政府若真想结束战争,或许需要比“强硬”或“妥协”更复杂的策略,既让普京明白继续战争的代价,又为俄罗斯提供一条不失体面的退路。 否则,蓬佩奥所期待的“那些日子已经结束”,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被特朗普晾了40分钟,冯德莱恩甩脸离场,准备的午饭一口没动。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天
【47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