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任正非赴华中理工大学求援,结识研究生郭平。面对华为代理业务受制于人的困境,任正非以 “1000万研发经费” 的承诺打动郭平加盟。郭平放弃武汉电管局“铁饭碗”,成为华为首位高材生,终结华为“二道贩子”时代。 郭平不同于一般的技术人员,不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还具备将复杂工程简化成可执行方案的能力,这样的年轻人如果能进入华为,就可能让公司摆脱依赖。 任正非对华为的感情已经融入血液,对于他而言,华为不是一门生意,而是唯一能证明自己价值的事业,正因为如此,他在最危难的时刻才会全力寻找能与自己共担风险的人。 他清楚郭平的能力,也清楚自己必须说服郭平,郭平当时已经拥有体制内的稳定岗位,前途无忧,面对任正非的邀请,他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仔细权衡未来的发展。 郭平到来后迅速展现了实力,他主导研发512门程控交换机,把纸面上的理论变成能够投入市场的产品,标志着公司摆脱了二手贩卖的困境,华为从此站上了全新的起点。 但郭平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一家企业的未来不能依赖单一人才,必须吸纳更多智慧,他很快想到了师兄郑宝。 郑宝在科研领域的能力远超常人,逻辑严密,方法精准,已经走上博士研究的道路,如果能将郑宝引入华为,就能形成更强大的研发合力。 在郭平的推动下,郑宝放弃博士学业,毅然加入,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意义重大,郑宝进入华为后,主导研发出HJD48交换机。 在短短一年内,该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并获得巨大反响,销售额突破亿元,这不仅为华为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回报,更确立了公司在国内通信行业的技术地位。 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合作伙伴接连而来,行业地位不断提升,任正非多年来的坚持第一次看到了成效,他的眼光得到了印证。 郭平与郑宝的加入,不仅带来了技术与业绩,更为华为注入了自信,在后来的岁月里,郭平继续担任华为关键岗位,跨越技术、市场、法务等多个领域,成为公司最稳固的支撑者。 郑宝也在研发前线不断攻坚,推动产品迭代,为公司积累庞大的技术壁垒,两人携手,奠定了华为的中坚力量。 两代工程师的联手让一家摇摇欲坠的小公司,成长为屹立于世界舞台的巨头,华为的故事远没有结束,但那段抉择的岁月,注定会被反复提及。 因为在那个最危险的时刻,任正非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信任与冒险,郭平与郑宝也没有选择安稳,而是选择了投入与担当,三个人的选择汇聚在一起改变了企业的未来,也改写了行业的格局。
被华为的决心吓到了!本以为智界那点销量华为不会再费精力搞了,没想到的是,华为不但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