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发文嘲讽泽连斯基 事情的起因是8月18日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的会晤。根据现场披露的信息,会晤期间美方展示了一幅乌克兰地图,图中被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地区被醒目地标注为橙红色,包括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和克里米亚等关键区域,这些地区总面积约占乌克兰领土的20%。 这幅地图的展示意图耐人寻味,有分析认为美方试图通过可视化方式向泽连斯基施压,暗示乌克兰需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以换取和平。而扎哈罗娃在次日的回应中,将这幅地图称为“刺目的红色标记”,并特别提到“欧盟那些可怜虫也赫然在列”,显然是在讽刺欧盟在俄乌冲突中既想介入又缺乏实际影响力的尴尬处境。 扎哈罗娃的嘲讽并未止步于对地图的评价。她在文中特意提到“突然想起十一年前的一段视频”,并引用俄罗斯经典电影中的台词“年轻时可比现在有才多了”来暗指泽连斯基的政治表现。 结合公开资料分析,这里的“十一年前”应指向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前后的历史节点。当时泽连斯基作为乌克兰喜剧演员尚未涉足政坛,但已通过电视剧《人民公仆》崭露头角,其塑造的虚构总统形象因辛辣讽刺乌克兰官场腐败而广受好评。 而十一年后,当泽连斯基真的成为乌克兰总统并深陷俄乌冲突漩涡时,其政治决策和公众形象却与早年的艺术创作形成鲜明对比。扎哈罗娃的这一对比,既暗含对泽连斯基个人能力的质疑,也影射乌克兰政府在冲突中的被动处境。 事实上,扎哈罗娃对泽连斯基的嘲讽并非首次。回顾近年来的交锋,俄罗斯外交部门多次针对泽连斯基的言论和行为进行尖锐批评。例如2024年5月,泽连斯基在复活节讲话中称“上帝是乌克兰的盟友”,扎哈罗娃随即回应称其“脱离现实”,甚至用“用药过量”这样的表述进行人身攻击。 2025年1月,泽连斯基以“家里有事”为由拒绝参加特朗普就职典礼,扎哈罗娃直接在社交平台发文调侃“水管爆了?”,并直言其“撒谎”。这种持续的舆论攻势,既是俄罗斯外交策略的一部分,也反映出双方在信息战层面的激烈对抗。 此次事件的深层背景,与当前俄乌冲突的复杂局势密切相关。自2022年2月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虽获得西方大量军事援助,但战场上的实际控制区域却持续变化。 截至2025年8月,俄罗斯已巩固对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的控制,而乌克兰的反攻进展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推动的“边打边谈”策略逐渐浮出水面,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派地面部队,并试图说服泽连斯基接受领土交换方案。 泽连斯基虽公开表示“不会在领土问题上让步”,但私下已流露出考虑“按比例交换”的意愿,这种立场的软化显然给了俄罗斯舆论攻击的口实。 扎哈罗娃的言论还触及到乌克兰政治生态的深层矛盾。作为演员出身的总统,泽连斯基在2019年以73%的得票率高票当选,其政治资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对其艺术形象的好感。 然而,当战争持续消耗乌克兰国力、民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时,这种“明星总统”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2025年2月,乌克兰议会否决了延长泽连斯基战时总统权力的提案,显示出国内政治压力的增加。扎哈罗娃引用的电影台词“年轻时可比现在有才多了”,恰恰戳中了泽连斯基从“人民公仆”到“战时总统”转型失败的痛点。 在国际舆论场中,扎哈罗娃的言论也引发连锁反应。欧盟在美乌会晤后紧急召开视频会议,讨论乌克兰问题并计划出台新一轮对俄制裁,这与扎哈罗娃嘲讽的“欧盟可怜虫”形成微妙呼应。 而俄罗斯则通过这种舆论攻势,试图削弱乌克兰的国际支持,并为未来的谈判争取更有利的话语权。正如俄外长拉夫罗夫所言,任何和平协议都必须确保俄罗斯的安全利益,领土变更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前提。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扎哈罗娃的言论反映出俄罗斯在信息时代的外交策略转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直接发声,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制造话题热度,这种“软对抗”手段已成为俄罗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泽连斯基作为深谙媒体传播规律的前演员,本应更擅长应对此类舆论战,但其在战争压力下的表现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反差,或许正是扎哈罗娃选择用“演员总统”这一标签进行攻击的深层原因。 在这场信息战中,普通民众看到的或许只是几句辛辣的讽刺,但背后却是大国博弈的复杂逻辑。当扎哈罗娃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时,它实际上在重塑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的认知框架。而这种认知的变化,可能比战场上的一次战术胜利更具战略意义。
奉劝所有人中国人,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出了事实。
【12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