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越来越近了,一些大国讨价还价不算,连一些小国竟然也把来不来华参加阅兵作为拿捏我们、要好处的机会。 9月3日的大阅兵,越来越近了。每次国家大庆、重大阅兵,总少不了全球的目光。但这次,不少人发现一个有趣又微妙的现象:邀请函发出去了,响应却冷淡。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在打击中国的“面子”,让中国的阅兵邀请看起来不再那么吸引人。但仔细分析,这背后的逻辑,远比“外交魅力下降”复杂得多。 其实,这次冷淡的背后,是国际格局中中美博弈不断升级,各国在慎重观望,而非单纯不感兴趣。 美国在背后使绊子的意图很明显。近年来,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试图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担心参加中国的阅兵会被美国视为“站队”,从而影响与美国的关系。 比如韩国,之前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合作,但在美国的施压下,韩国总统李在明婉拒了中方的阅兵邀请,随后敲定了连访美日的行程,释放出明显的外交倾向。这不是个例,美国通过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手段,迫使许多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一些小国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谨慎行事。 更关键的是,一些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玩起了“平衡术”。他们既不想得罪美国,失去经济援助和安全保护,又不想错过与中国合作的机会。巴拿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美国一直试图控制巴拿马运河,指责中国在运河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巴拿马政府则多次澄清,强调运河完全由巴拿马人运营。巴拿马在中美之间的态度暧昧,一方面拒绝美国的无理要求,另一方面又不愿与中国走得太近,生怕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反映了小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生存智慧。 再往深了说,美国的胁迫外交让许多国家心有余悸。美国惯于使用经济、军事等手段迫使他国服从,从对古巴的长期封锁,到对伊朗的制裁,再到对俄罗斯的全方位打压,其霸权行径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担心参加中国的阅兵会招致美国的报复,因此选择保持距离。例如,欧盟虽然与中国有着广泛的经贸合作,但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国家在对华政策上显得犹豫不决,不敢轻易在国际场合与中国站在一起。 当然,中国的阅兵邀请也并非完全无人响应。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依然坚定地支持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阅兵。这说明,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仍有一些国家不受美国的影响,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些国家清楚,与中国合作符合自身的长远利益,而不是被美国的霸权所左右。 总的来说,这次大阅兵邀请响应冷淡的现象,是中美博弈加剧、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一个缩影。各国在慎重观望的背后,是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和对大国博弈的无奈。中国要想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支持,不仅需要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还需要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增强自身的软实力,让更多国家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美国的围堵,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 未来的国际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但中国有足够的智慧和实力应对挑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什么感觉大国很忌惮中国,一些小国家反而对中国总是挑衅?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