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直言—— 中国和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性质截然不同:中国是为了实现进口多元化,且早在战前就有大量采购;印度则是靠转售石油谋取暴利,在俄乌战争期间更是从中赚取了160亿美元,这一行为“不可接受”。 从数据来看,中国在俄乌冲突前,俄罗斯石油在中国进口石油总量中的占比就达到13%,而冲突后这一比例仅上升到16%,增长幅度平稳。 这充分表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是基于长期的能源战略布局,旨在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反观印度,在俄乌冲突前,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占比不到1%,然而冲突爆发后,这一比例急剧飙升至42%。如此巨大的变化,很难单纯用国内能源需求增长来解释。 美国财长贝森特指出,印度存在“印度式套利”行为,即低价购入俄罗斯石油, 加工成成品油后再转售获利。印度在俄乌战争期间靠转售石油赚取160亿美元的事实,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 美国对中印的差异态度,源于多重利益考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制裁削弱俄罗斯影响力,但对中印的应对却因现实利益有所不同。 对中国,美国态度克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国、掌握90%稀土精炼产能且持有万亿美元美债,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关键。强硬制裁可能引发能源市场动荡、推高价格,最终损害美国自身利益,因此美国不得不有所顾忌。 对印度,美国则态度强硬。印度本是“印太战略”重要伙伴,却借俄油价格差套利,既削弱了对俄制裁效果,又违背美国战略意图。美国通过加征关税施压, 试图迫使印度回归其战略轨道。 印度对美国指责反应强烈,认为其“双重标准”不公——美国自身每年仍从俄罗斯购买数十亿美元化肥和铀,却干涉印度购油。印度强调进口是基于市场因素, 为保障14亿人的能源安全。 从经济逻辑看,印度的行为有其合理性~冲突后俄油价格下跌,印度凭借炼油能力将低价原油加工后转售欧洲等高价市场,既增加财政收入,又提升能源市场地位。但这一行为与美国战略利益冲突,最终引发制裁。 贝森特的言论揭开了国际能源博弈的面纱。各国基于自身利益制定能源策略,而美国的双重标准则暴露了其霸权逻辑。在全球能源格局调整中,中印的能源选择与大国关系走向,仍将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美国人终于转过弯了!中国购买俄罗斯的石油是自己用的,不投放国际市场,不与美国
【9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