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其实只是替罪羊!诸葛亮真正想杀的是马谡背后的靠山,他是谁?马谡只是战场上的替罪羊?诸葛亮真正想要杀的是其背后的靠山?那么马谡背后的靠山究竟是谁呢?马谡于战阵间因决策失当,全然罔顾三军将士性命与全局走势,此等行径令诸葛怒不可遏,然孔明挥泪斩谡之际,心底翻涌的实则是对自己未能及时纠偏的痛悔——那柄斩向马谡的剑锋,终究也刺穿了其自身的自责。 原本马谡跟随刘备进入到蜀地,在蜀地担任职责的时候,马谡拿出了自己的本事,让不少人见识到了马谡的厉害之处,当然诸葛亮也见识到了马谡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 可尽管诸葛亮对马谡极为器重,但刘备在观察其行事风格时发现,此人虽才智过人,却始终缺乏将策略转化为实务的执行力,终究不过是空有辩才的纸上谈兵之辈。 所以彼时在诸葛亮看重马谡的时候,刘备是想要其能够再多加探查马谡的能力和作风,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将这件事放到心上,认为自己看马谡是不会看走眼的,所以依旧没有放掉马谡,而是留在身边继续重用。 因此在出现叛乱,诸葛亮想要带兵去平叛的时候,也没有落下马谡,不过南方平叛上,马谡确实是帮助了诸葛亮,因为在马谡送诸葛亮平叛的路上,曾经向其表示过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如果要是现在去用武力将其叛军全部击杀的话,是极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叛军的逆反心理出现的,但是如果要是不能及时解决的话,那么这会战线的延长,到时候甚至会带给叛军打长久战来耗光我方的机会。 可若将叛乱势力尽数剿灭,如此大规模杀伐岂非暴露出缺乏包容的胸襟与容人的雅量?故此次战役中,以攻心之术瓦解敌方意志方为上策。 马谡的这个想法确实让诸葛亮获得了大批的民心,也就此平定了南方的局势,因此在北方讨伐的时候,此次诸葛亮便选择带上马谡。 而诸葛亮可不是说带上马谡时时刻刻放到身边就算,而是任命马谡为讨伐的先锋,带着队伍先行,这可不是个小的职责,马谡也知道,因此他也十分注意。 但是到了街亭的时候,马谡却并没有按照原先诸葛亮的计划所行事,而是自作主张的就将军队带到了极为险要的地区上安营扎寨。 当时有部下曾经劝告过马谡,认为该地区不适合作战,更不适合安营扎寨,而且此方式更是还断绝了他们自己军士的取水之路,这实在是不妥。 但是对此马谡丝毫没有任何的听取,而是依旧我行我素,但是事情却没有按照马谡所想的那般发展,而是发展的更加的不可控制。 原本的大军只需要等待时机进行攻击即可,但是长期无法饮用水已经导致大家的军心乱掉,而且大家的需求也有了不同,最终自然是无法成功讨伐。 而马谡最终也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被诸葛亮按照军法处置杀死,虽然说诸葛亮也不舍,也痛心,但是诸葛亮必须要有一个交代,毕竟这全都是因为自己的偏爱,才酿成如今的后果。 他诸葛亮就是马谡背后的人,他认为若非当初固执己见,执意委任马谡为先锋的话,又怎会令蜀军陷入这般进退维谷之境?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不过这不禁让人好奇,如果重来一次,在不知道解决的情况下,诸葛亮会做出如何选择呢?
231年,诸葛亮北伐撤军,司马懿灵机一动,派大将张郃追击。张郃不想去:“诸葛亮肯
【1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