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场里,四百多名大一新生盯着试卷集体冒汗。黑板上只有两道题,第二题占70分:从地球发射火箭绕太阳一圈再返回,列出方程求解。95%的学生交了白卷,还有两人当场晕了过去。出题人钱学森站在讲台旁,看着这场开卷考试的惨状,平静地决定:让这届学生推迟半年毕业,加练三千道数学题。
提起钱学森,人们总会想到他冲破阻挠毅然回国的身影,以及“两弹一星”的赫赫功勋。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科学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亲手主导了一项同样宏大的“育人工程”。
他不仅是授课的老师,更是一位精神的塑造者,为新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注入了一套严谨到骨子里的工作方法。
钱学森的教育理念,从他为科大近代力学系配置的师资力量上就可见一斑。
他曾对学生们兴奋地宣布:“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请来了!”这支队伍堪称豪华,物理学家严济慈讲授普通物理,数学家吴文俊讲解高等数学,连化学课都是由归国不久的蒋丽金博士担纲。
钱学森认为,只有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这些对学科有成熟看法的顶尖学者,才能得到最深刻的启发。
同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从1961年9月起,亲自为58级和59级的学生讲授《星际航行概论》。每周一次,每次三学时,课堂上坐满了四百多人,其中不乏科学院的专家。
他讲课逻辑清晰,板书工整,重要的公式信手拈来。为了确保教学效果,他还特意让秘书坐在教室后排,检查声音是否洪亮,内容是否清晰。
这种高起点的知识奠基,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前沿的大门。
知识的殿堂建好后,钱学森开始在每个学生头脑中构建一座名为“严谨”的堡垒。他所倡导的“三严”作风,即严肃、严密、严格,是通过一次次近乎苛刻的考验,深深刻进学生记忆里的。
那场《星际航行概论》的开卷考试,让黄吉虎等58级的学生终身难忘。
试卷只有两道题,其中一道是要求“列出方程求解从地球发射火箭绕太阳一圈再返回”的轨迹。考试从早上八点半持续到傍晚,中途甚至允许学生去吃饭。
然而考试结果令钱学森极不满意,他认为这暴露了学生数理基础的薄弱。至于处理方式那更是果断而严厉,要求该年级全体延迟半年毕业,并在此期间加做近三千道数学题。
他用这种不容妥协的方式,向学生们传递一个信息:科学容不得半点基础不牢。
这种对严谨的极致要求,也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细节。
一次评讲作业,一名学生将第一宇宙速度的单位“7.8公里/秒”误写成“7.8米/秒”。钱学森看到后当即动怒,严厉批评道:“基本概念就错了,自行车都比你快!搞科学要‘下笔千钧’,现在不认真,以后是要流血的!”
这种雷霆之怒,源于他对科学事业人命关天的深刻认知。
从毕业论文的格式,到一张机械制图的规范,他都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这套“思想钢印”,深深影响了吴有生院士等无数学生,成为他们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行为准则。
钱学森同样明白,真正的科学家不能只待在象牙塔里。
在打牢知识基础、塑造严谨思想后,他大力鼓励学生们动手实践,将理论付诸探索。他亲自关心并指导科大的学生火箭研制小组,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难题。
当学生们在研制中遇到“燃烧振荡”这类技术瓶颈时,钱学森不仅给予关键指导,还主动邀请郭永怀、林鸿荪等燃烧学专家来为学生们座谈。
他甚至为小组指明了更具现实意义的方向,建议他们研究人工降雨、消雹等应用课题,让科学探索服务于社会。
当得知小组取得初步成功时,钱学森由衷地为学生们感到高兴,半开玩笑地赞扬道:“你们的路子走对了,简直是‘发了科学洋财’!”这句风趣的话语背后,是一位长者对后辈创新热情的珍视与呵护。
正如校友王秀喜教授回忆的那样,钱学森深知低年级学生搞不出多么尖端的火箭,但他依然不遗余力地支持,亲自为学生反复推敲习题,甚至在坐车的路上都还在思考如何改进。这种身体力行的投入,是他育人理念最生动的写照。
从邀请大师奠基,到用严苛标准塑造思想,再到亲身扶持实践,钱学森的育人体系逻辑缜密,环环相扣。
他留给科大,留给中国科技界的,远不止几门课程,而是一整套可以代代传承的科学精神。这份遗产的价值,丝毫不亚于他亲手铸就的任何一件大国重器。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掌柜的
大一新生?推迟毕业?
江海寄余生 回复 08-21 10:10
是当年要毕业的研究生。
万里江山
就是计算太阳的逃逸速度是多少罢了
Jason
大一新生能做出来就可以直接读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