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博导跳楼,工资1万 科研经费自己垫,6年要发几十篇 杜老师凌晨三点还在改论文,电梯坏了三个月没人修,心理预约排到下个学期。那天他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学楼,再没出来。 不是他脆弱,是系统太硬。工资卡数字赶不上房租涨幅,考核表却年年加码。学生论文、项目申报、教学评估,每一项都能决定饭碗。最窒息的是,没人敢喊累,一说就是不够热爱科学。 高校不是孤岛,是放大镜。把社会对效率的崇拜放大到极致,把人的价值压缩成影响因子。我们总在问年轻人为什么躺平,却没人问博导为什么不能哭。 学术需要冷静,但学者需要温度。别让下一位杜老师,用纵身一跃换来一次迟到的改革。
吃早饭时刷到一个视频,北京科技大学的两位老教授,男教授93岁,女教授90岁。他们
【153评论】【48点赞】
用户10xxx04
浙大一年几百亿的 拨款都去了哪里?老师跳楼或许是迫害致死吧。
farainway 回复 08-21 11:48
卷死
本质安全
有多少转化成市场产品了,没意义的内卷太多了
海风
自杀的人基本都是聪明善良的人,否则不会生死看淡无力反抗。所以做人如果聪明就别善良,如果善良就要糊涂到底!
老王
太可怜了,考核机制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了,跳楼猝死的不是个案了
Jason_冯
竞争和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国人要面对的是看待压力的心态。
虎虎妈
这种事多了以后再也不会网喷教师了吧
习惯孤单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edu 回复 08-21 09:39
对生命就这么冷漠吗? 有的人人干?你倒是能进的去啊
老航 回复 08-21 11:02
这不是人话
用户10xxx85
中国式内卷,由上至下必须作出改革
用户10xxx01
这工资不如去教小学,最没压力
用户10xxx47
最不缺的就是干活的人,博士都烂大街了,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
牛牛
百分之99.9的科研和文章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