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封信。 1955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军队里头要搞军衔制度,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因为之前解放军打仗靠的是革命热情和集体领导,没整那些级别衔位啥的。中央决定推行军衔,主要为了规范部队管理,让指挥更顺畅,也跟国际接轨,毕竟当时苏联那边早就有元帅将军的体系。授衔工作从年初就开始酝酿,军委那边反复讨论名单,标准主要是看谁在革命战争中立下大功,尤其是创建武装力量、领导大战役的那些人。毛泽东作为最高统帅,本来够资格当大元帅,但他自己推辞了,说不需要这个,重点是实际贡献。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他们也都有资格评元帅,但一个个都婉拒了,觉得现在工作重心在党和政府,不用再挂军衔。结果名单定下来,本来计划11个元帅,后来减到10个,就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些人。 陈毅从早年参加革命就跟党走得紧,井冈山时期他就是红军的重要骨干,帮着毛泽东、朱德建根据地,组织农民起义啥的。长征后,中央红军北上,他留在南方打游击,那时候环境恶劣,国民党围剿得狠,但他硬是带着队伍坚持下来,保存了火种。后来抗日战争,新四军成立,陈毅当军长,领导部队在华中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了不少胜仗。解放战争时,他指挥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那些大仗都离不开他的统筹。1955年时,陈毅已经转到国务院当副总理,主要管外交、文化、科学这些事儿,军务接触少了。但军衔评定时,他还是被列入元帅候选,因为他的历史功绩摆在那儿,谁也绕不开。 不过,授衔原则里头有个说法,那些转到地方行政工作的领导,可以不授军衔,这样就能突出纯粹军事指挥的将领。刘少奇就是抓着这个点,反对给陈毅授元帅。 刘少奇的反对不是个人恩怨啥的,他跟陈毅关系一直不错,早年一起搞工人运动,互相支持。刘少奇的思路挺务实的,他觉得陈毅现在精力全在政府工作上,授不授衔对本职影响不大,不如把这个名额让给更直接代表部队的人。谁呢?粟裕。刘少奇特别看重粟裕的军事才能,这家伙从普通士兵干起,一步步打出来,车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这些硬仗他都立了大功。新四军第一师在他带下,能打善战,多次粉碎敌军进攻。刘少奇以前就夸过粟裕,说他的部队是能打胜仗的模范。 如果陈毅不授元帅,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这些部队的代表性,就得靠粟裕来扛了。刘少奇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了两次这个意见,第一次会议他就直说,陈毅转行政了,按照标准不授也合理,粟裕更合适。第二次会议时,他又强调,粟裕的实战经验突出,从基层爬上来,领导过那么多关键战役,授给他能激励部队。 这事儿传到周恩来耳朵里,他当时在北戴河休养,远离北京的忙碌,但对授衔工作一直上心。周恩来一听,就觉得不能这么办,他先打电话给杨尚昆,杨是中央办公厅主任,负责协调这些事儿。周恩来在电话里说,军衔对陈毅的工作没坏处,反而有帮助,平时不穿军服也行,必要时穿上就成。苏联的布爾加寧不也有元帅衔,还当部长会议主席吗?周恩来觉得,授衔不能只看当前岗位,得看整体贡献。 电话说完,他还不放心,又写了封信,详细说明理由。信里头,周恩来从陈毅的革命历程说起,井冈山时代他就跟着毛主席、朱老总干,红军初期的重要领导人。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把革命力量保下来了。新四军时期,陈毅是主要负责人,华东野战军时更是统帅大兵团作战。这些功绩,是粟裕他们后辈也认可的。周恩来还点到,国家刚起步,外交工作重,陈毅作为副总理,要是带元帅衔,跟外国人打交道时更有分量,能体现中国军队的威严。 这封信写得及时,送到书记处,影响了最终决定。 授衔名单定下来后,陈毅还是评上了元帅,粟裕当了大将。这里面有集体讨论的结果,中央权衡了各方意见,既尊重历史贡献,又考虑部队平衡。粟裕本人也谦虚,他后来写信给组织,说自己功劳不够,愿意让衔,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大将。刘少奇的提议,虽然没通过,但也体现了党内民主,大家各抒己见,不搞一言堂。 周恩来的信,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从大局着眼,避免了可能的分歧。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授衔仪式举行,十大元帅正式诞生。这事儿不光是个人荣誉,更反映了新中国军队建设的里程碑,从游击队到正规军,军衔制度让一切更规范。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3点赞】
用户16xxx94
新中国元帅,不只是代表解放军。第一大将也很好体现粟裕的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