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时,节度使李锜去算命,被告知他的小妾郑氏生的儿子将来会当皇上。李锜大喜过望,专宠郑氏。郑氏的儿子后来确实成了皇帝,但父亲却不是李锜。 李锜可不是寻常的节度使,他出身宗室旁支,凭着这层身份在官场步步高升。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手握兵权的节度使们个个心怀鬼胎,李锜镇守的镇海节度使辖区,囊括了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每年的盐税、茶税收入惊人。 有了雄厚的财力支撑,李锜的野心暗中滋长,他私下招兵买马,将藩镇的精锐士兵编为 “挽硬随身”“蕃落健儿” 等私人武装,光是贴身护卫就养了数千人。 在润州城内,李锜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式府邸,出行仪仗堪比皇室,甚至私下铸造印玺,俨然一副土皇帝的做派。 但李锜心里始终没底,当时的唐宪宗李纯是位励精图治的君主,刚刚平定了西川刘辟、夏绥杨惠琳等藩镇叛乱,正磨刀霍霍准备收拾那些不听话的节度使。 李锜表面上对朝廷毕恭毕敬,每年按时进贡,暗地里却在盘算如何自保甚至更进一步。 有一次,李锜去找一个当地的著名术士,被告知“府中若有郑氏女子诞下一子,此子将来必登九五之尊"。 李锜大喜过望,因为他却有一姓郑的小妾,此后,李锜对郑氏很是恩宠。 过了段时间,唐宪宗的诏书送到了润州:调任李锜为左仆射,入朝任职。这道调令是削藩的惯用手段,明升暗降,剥夺兵权。 李锜接到诏书后,召集心腹商议对策,有人劝他顺应朝廷旨意,有人则撺掇他干脆起兵反叛。 李锜考虑良久后,下令斩杀了朝廷派来的使者,竖起反旗。李锜本以为自己经营多年,振臂一呼便能应者云集,没想到并无多少人配合。 朝廷迅速任命淮南节度使王锷为招讨处置使,率领大军南下平叛。 李锜慌了神,跑到郑氏房中气冲冲的说:“难道预言是假的?” 郑氏只是个普通女子,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吓得瑟瑟发抖说不出话来。 润州城破,朝廷大军涌入节度使府邸。李锜试图带着郑氏突围,却被部下绑起来献给了官军。 按照唐律,谋反是灭族大罪。李锜及其家人悉数被斩首,家产全部抄没,姬妾婢女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没入宫中为奴。 就在郑氏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时,负责抄家的宦官却发现她识字断文,不像普通婢女,便将她编入送往长安的宫婢队伍中。 这位曾经被寄予 “生龙子” 厚望的女子,就这样以罪臣家眷的身份,踏上了前往帝国都城的道路。 郑氏为人谨慎,在宫中不多言不多语,只是埋头做事。郭贵妃见郑氏做事麻利又识大体,便把她调到身边做事。 一天夏夜,唐宪宗处理完政务后,来到郭贵妃的住处,由于郭贵妃身体不适,便让郑氏侍寝。 这一夜改变了郑氏的命运,后来她郑氏诞下一名皇子,唐宪宗为他取名李忱。这个孩子的出生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因为宪宗当时已有十几个儿子,其中郭贵妃所生的李恒已被立为太子。郑氏地位低微,李忱自然也成了皇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唐宪宗驾崩后,太子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唐穆宗在位仅四年就病逝了,此后唐朝陷入了皇位频繁更迭的混乱时期,穆宗的儿子敬宗、文宗、武宗先后登基。 在此期间,郑氏和李忱始终保持低调,尤其是李忱一直扮演着 “平庸” 的角色。 846年,唐武宗病危,掌握大权的宦官们陷入了两难:立年幼的皇子担心太后临朝,立年长的宗室又怕难以控制。 这时,大宦官马元贽想起了李忱,觉得立他为帝更容易操控,于是联合其他宦官伪造遗诏,拥立李忱继位,是为唐宣宗。 当李忱穿着龙袍坐在朝堂上时,满朝文武都等着看笑话。 没想到,李忱一开口就震惊了所有人,他条理清晰地分析朝政,言辞犀利,目光锐利,哪里还有半分傻气? 此时的郑氏已经年近五十,当儿子派人来迎接她入住太后宫时,她还以为是听错了消息。直到亲眼看到儿子穿着龙袍站在自己面前,她才相信多年的隐忍终于换来了出头之日。 郑氏被尊为皇太后,居住在兴庆宫。但她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太后那样干预朝政,只是偶尔在李忱遇到难题时,以自己在宫中多年的经验给予提醒。 有一次,李忱想严惩一批犯错的宦官,郑氏劝道:“宦官势力盘根错节,不如徐徐图之,以免激起兵变。” 李忱听从了母亲的建议,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逐步削弱了宦官的权力。 成为太后的郑氏,终于可以告慰当年在润州的那段岁月。她派人寻访润州的亲人,得知父母早已过世,不禁黯然神伤。但看到儿子将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她又感到无比欣慰。 当年术士的预言,竟然以这样曲折的方式应验了,李锜没能成为皇帝,但他小妾生下的儿子,真的登上了九五之尊。 李忱在位的十三年间,唐朝出现了最后一次中兴局面,史称 “小贞观”。 郑氏作为太后,辅佐宣宗的儿子懿宗继位,继续在后宫中发挥着稳定人心的作用。865年,郑氏以八十高龄去世,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809年,唐宪宗趁郭贵妃不在宫里,想临幸她的宫女郑氏,他说:“听说相士算出,你可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