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令陈平、周勃杀掉大将樊哙,并取回首级。二人一合计,只是将樊哙投入囚车,慢悠悠地往长安走,樊哙不解,以为是陈平故意折磨他,陈平怒骂道:“莽夫,我这是在救你!” 公元前195年秋,汉高祖刘邦病重,躺在长乐宫中。这位开国皇帝在生命最后时刻,突然下诏令陈平、周勃立即前往军中诛杀大将樊哙。 樊哙并非寻常将领,他从沛县起义便追随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更是吕后的妹夫。如此重要的功臣为何突遭杀身之祸? 刘邦担心自己死后樊哙与吕后联手,威胁刘氏江山。樊哙性格耿直,军中威望极高,一旦与外戚集团结合,后果不堪设想。 陈平接到诏书后,内心十分矛盾。直接执行皇帝命令固然忠诚,但刘邦已是强弩之末,而即将掌权的吕后绝不会放过杀害妹夫的人。 经过深思,陈平向周勃提出:“不如将樊哙押解回长安,让皇帝亲自处置。”这看似谨慎的建议,实则暗藏深意。 陈平明白,只要路上拖延时间,等刘邦驾崩,局势必然发生逆转。果然,押解途中传来皇帝驾崩的消息。 陈平立即释放樊哙,二人快马加鞭赶回长安。面对吕后时,陈平解释说:“臣不敢擅杀功臣,特押解回宫听候发落。” 吕后不仅没有追究,反而认为陈平做法得当,随即恢复樊哙的所有职位。一场可能引发朝廷震荡的危机就此化解。 从樊哙的角度看,他死里逃生全凭陈平的智慧。从陈平的角度看,他既没有违抗圣旨,又避免了与新主的冲突。 这种政治智慧在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显得尤为珍贵,刘邦的猜忌、吕后的护短、陈平的权衡,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各自的政治立场。 樊哙后来在宴会上特意向陈平敬酒,两人心照不宣,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含蓄的感激方式,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处世风范。 陈平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深知“时机”二字的重要性。同样的行为在不同时间点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政治家的智慧就在于把握这种微妙的时间差。 信源: 《史记·高祖本纪》 《陈丞相世家》 《樊哙列传》
公元前195年,刘邦突然驾崩,陈平跌跌撞撞地跑到灵前,嚎啕大哭。吕后说:“老陈你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