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嚎啕大哭。他们在

理大国迷雾 2025-08-21 18:19:22

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嚎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上世纪90年代初, 苏联解体时,乌克兰继承了3600多家军工企业和300多万从业人员。但失去国家订单后,这些企业从资产变成了负担。 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整个经济陷入困境。专家们一夜之间从精英变成“流浪汉”,生活无依无靠,甚至不少人才不得不靠在垃圾桶旁捡烂菜叶维持生计 得知这一消息后,西方国家迅速行动,提供高薪职位吸纳乌克兰专家。 但这些西方国家和企业往往只是将这些专家当作工具,技术被榨取后便不再重视,韩国承诺的高薪和工作时限甚至没有超过一年。 中国则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政府为他们建设了具有苏式风格的专家村,提供医疗服务和子女教育。专家家属也被安排就业,如担任翻译工作。 这些乌克兰专家参与了超过2000个军工科研项目,填补了十多个领域的技术空白。 瓦列里·巴比奇作为瓦良格号的总设计师,为辽宁舰的改造工作提供了关键性贡献。 在航空领域,他们参与了涡扇发动机的改进,解决了燃烧稳定性、耐高温材料等关键问题。 安东诺夫设计局的资深专家为运-20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他们不仅带来技术,还将苏式研发体系的理念与方法融入中国军工系统。 在一次采访中,这些乌克兰专家提到祖国状况时不禁嚎啕大哭。 他们为昔日同事的遭遇感到痛心:“自从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造船厂一片萧条,我原本的那些同事、朋友生活困难,不仅没有工作,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在中国,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科研,发挥最大价值,而在乌克兰连工作都没有。 那些选择在中国退休的专家享受着优厚的退休待遇和医疗保障79。中国甚至表示如果专家想回家,会派专机送他们回乌克兰,并留下一笔丰厚退休金。 而一些选择回到乌克兰的专家则面临不同境遇。安225运输机总设计师维克多回国后竟沦落到当街被人殴打的地步。 超过80%的来华乌克兰专家选择了长期留在中国。他们的子女在中国长大,说着流利中文,有的考上中国大学,有的在中资企业工作。 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民族,中华民族从不会亏待任何帮助过中国的人。 当年不远万里赴延安支援中国共产党抗日的白求恩,如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归还侵华日军罪行相册的埃文凯尔,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朋友。 当然,也正是中国的真诚以及务实,才让那么多外国友人真心托付,这才是中国最想要的双向奔赴!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俄媒:乌克兰军工专家举家来华,俄在这事上输了

1 阅读:1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