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会谈达成10项成果?其实,这就是“高帽策略”,给印度戴超级大国的高帽,口头支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8-22 10:07:06

中印会谈达成10项成果?其实,这就是“高帽策略”,给印度戴超级大国的高帽,口头支持毫不吝啬,实际互相工具化,管控分歧而非真正和解。 之前,高志凯教授参加印度访谈节目时就用了这招,开口就强调:“中印同为文明古国,美国仅200年历史,我们应当获得平等对话的尊重。”直接激发印度人的历史文化自豪感。 其次是指出“印度拥有与中国相当的抗压资本”,进而提出“中国行印度也行”,并强调“印度人民有权决定和谁做生意”。说到底就是希望印度在面对美国关税暴政时,保持强硬立场,誓死不退。 这次会谈共有十项共识,琳琅满目,实质性进展切聊胜于无。所谓联合声明,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芭蕾:动作优雅,姿态完美,却始终未曾触及舞台下坚硬的现实地板。 表面看成果清单覆盖了双边关系方方面,俨然是一幅双边关系全面回暖的画卷。但仔细阅读和分析文本,就会发现大多停留在程序性和象征性层面,犹如一道精心烹制的盛宴,看起来很丰盛,拿起筷子却感觉没啥可吃的,都是片汤话。 前几天,印媒声称中国承诺解决印度三大关键需求:稀土、化肥和隧道掘进机。化肥关乎印度农业和农民,稀土关乎印度制造,隧道掘进机关乎印度城建和国防建设。呵呵!不仅想得多,而且想得美。 其实,根本就是没影的事情。但印度就喜欢玩弄这种小聪明,先替你做决定,把舆论声势造起来之后再逼你就范。如果你不同意,就说你背信弃义不守承诺。 1962年中印开战之前,尼赫鲁也玩过这招,突然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已接受印度主张”,简直匪夷所思。 目的就是通过“声明先于事实”的策略塑造叙事,先宣布中国已承诺满足其关键需求,再迫使我们兑现。这无疑是“巴拉特大乘赢学”在外交场域的应用,我们则采取“高帽策略”,给印度戴超级大国的高帽,口头支持毫不吝啬,实际让步寸土不让。 结果就是双方都在说话,却像是在平行频道;双方都在微笑,却未真正触及核心问题。边界问题、一带一路竞争、产业结构冲突等真正涉及两国关系的实质性分歧,在联合声明中要么被轻描淡写,要么完全回避。 第九条关于“双方同意通过友好协商,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的共识,实际上是对持续对峙现状的一种优雅表述,意味着双方暂时选择管控而非真正解决。 那为何要在没啥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举行会谈并发布长篇声明? 对印度而言,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和外资撤离,急需展示外交选项多样性。即使不能获得中国实质性支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也能节省军事资源,同时向西方传递“我有其他选择”的信号。 对我们而言,稳定西南方向符合当前集中应对东海岸挑战的战略需求。给印度一些口头尊重和象征性让步,成本极低,却能换取边境地区相对平静,同时又能避免将印度进一步推入美国阵营,何乐而不为? 这种相互工具化,揭示了“塑料情谊”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盛行,表面友好之下藏着冰冷的利益计算。双方有限接触,却不要求任何一方做出艰难妥协或实质性让步。 第十条双方承诺“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世界多极化,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作为最后压轴,尤其值得深思,但中印对这套规则的理解和实践存在着显著差异。 印度希望中国明确支持其对抗美国贸易政策,但我们只愿意提供原则性支持而非具体背书。这种模糊性反映了中国的不情愿:既不想被印度当作对抗美国的筹码,也不愿为印度那些本身就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背书。 在构建多极世界的共同宣言背后,是两国对“极”的不同认知和解读:我们视自己为理所当然的一极,而印度却渴望被认可为平等的一极。这种角色认知差异,注定了两国合作的天花板不会太高,也揭示了中印经济关系的局限性: 双方尽管同为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大国,两国经济结构却存在竞争性而非互补性。中国不会轻易向印度开放其稀土资源或关键技术,正如印度不会向中国开放其敏感市场。双方都希望从对方获得利益,却不愿意付出相应代价。 这可能就是中印关系的未来模式:象征性互动频繁,实质性合作有限,管控分歧而非真正和解。这种模式既不稳定也不理想,但可能是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的最优解。 它允许双方分别从这种关系中获取部分好处,比如边境稳定、外交灵活性等,却无需支付真正和解所需的昂贵代价。其实,这就是当代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在大国竞争中,象征性政治常常取代实质性举措,导致表象比现实更重要,会谈本身比会谈内容更重要。 未来,中印将延续这种精心编排的舞蹈,在镜厅中相互反射、相互观察,却很少真正触碰。明知对方在演戏,却配合着把戏演完;表面握手言和,背后却各自算账!

0 阅读:44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鱼记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