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

一叶知大事 2025-08-22 11:26:40

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原来,它们都悄无声息地流向海外,构建起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却鲜少人知的“隐形帝国”。   餐桌上的肉品种类不算少,猪肉、牛肉、羊肉是常客,偶尔能见到驴肉、狗肉,可马肉却少见得很。   超市冷柜里难寻踪迹,餐馆菜单上也鲜少列出,甚至不少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马肉长什么样。   这就奇了,同样是牲畜,凭什么马肉就成了饮食界的"边缘户"?   要追根溯源,还得从老祖宗那会儿说起。   几千年前,马刚进入中原时,就没被当成过食材。   那会儿打仗靠骑兵,运输靠马车,耕田靠马力,一匹好马抵得上现在一辆豪车,是实打实的"生产资料"。   《诗经》里写"驾彼四骐,载驰载驱",说的就是马在战场上的作用;民间说"招兵买马",把马和兵力相提并论,足见其金贵。   那会儿养马成本也高,一匹马一天吃的草料,够普通人家吃两天,谁舍得杀来吃?   时间长了,马在人们心里的分量就变了。   它不再只是干活的牲畜,成了有灵性的伙伴。"老马识途"说它忠诚,"一马当先"赞它勇敢,这些成语把马的形象抬得很高。   就像现在人不会把自家的宠物狗端上餐桌,古人也打心底里觉得,马这种帮人打仗、拉车、耕田的生灵,不该落得被吃的下场。   就算《本草纲目》里瞎写马肉"有毒",后来被国外吃马肉的事实打脸,可这想法早就扎了根。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马,在不同地方待遇却不一样。   草原上的牧民就常吃马肉,哈萨克族的熏马肠、蒙古族的马肉干,都是当地特色。   这也不奇怪,游牧民族靠马迁徙、放牧,马是生活的一部分,吃马肉就像农耕民族吃猪肉一样自然。   可中原地区不一样,农耕文明讲究稳定,马是"固定资产",得好好伺候着,哪能说杀就杀?   这种文明差异,硬生生把马肉分成了"小众口味"。   现在情况变了,马不再是主要劳动力,可饮食习惯还是没转过来。   全国每年要宰470万匹马,这些马肉去哪了?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大多被运到国外去了。   内蒙古赤峰有个屠宰场,每天上百匹马被处理成肉块,包装好塞进冷柜,48小时内就能运到天津港。   日本餐厅等着这些肉做"樱肉"刺身,一公斤能卖到几百块;   欧洲超市里的马肉排、冷盘,很多也是从这儿运过去的,价格比当地的便宜两成;   韩国餐馆的马肉火锅,原料不少来自内蒙古边境,每周都有卡车拉着肉过去,一年能卖几千吨。   国内也不是完全不吃,新疆昭苏县就做得热闹。   当地六成的马都被做成了熏马肠、马肉干,直播间里一上架就被抢,还有江苏老板专门开车去进货。   14亿人里,吃马肉的也就那么一小撮,比起猪肉的消耗量,简直是九牛一毛。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有些马肉没被人吃,反倒成了别的东西。   新疆有人把马油提炼出来做香皂,说是非遗手艺;   上海、广州的宠物店里,马肉被切成条烘干,当成高档零食卖,比普通狗粮贵不少;   甚至马骨、马皮还被拿去做药品和化妆品的原料。   想想这些马生前可能在草原上奔跑,死后却成了香皂、狗粮,总觉得有点别扭。   所以说到底,大部分人不吃马肉,不是因为马肉不好吃,也不是因为它有毒,就是单纯觉得不该吃。   这种想法没什么道理可讲,就像有人不吃香菜,有人怕吃辣,是打心底里的不接受。   至于那些被宰的马肉流向哪里,被做成什么,或许也只是这种情感之外的无奈现实罢了。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中国经济网综合:《提问:为什么大部分人不吃马肉?》 人民日报:《中国马肉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新华社:《我国马产业发展报告》

0 阅读:66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