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 情绪性暴食 今天大家都看了于正愤怒吃东西的名场面,这本质上是一场典型的数字时代压力转移样本。人一旦有压力感到焦虑,吃东西成了生理本能,来缓解情绪。
社交媒体将私人情绪压缩为公共表演,而实时直播的零延迟特性放大了这种焦虑的可见性。嘴里塞满食物仍急于辩驳的状态,像极了算法推荐机制下的内容狂欢——吞咽不及,吐露不休。
情绪性暴食(Emotional Eating)本是心理学概念,但在网红经济中异化为“注意力代谢综合征”。于正近年争议频发:从发誓“爆剧让对手去死”,到直言“就言而无信了怎么啦”,再到如今直播失态,本质是流量焦虑。他的“暴食表演”恰逢新剧接连扑街,而话题热度与作品质量倒挂愈发严重,只能通过更极端的情绪释放维持存在感。
技术平台在此过程中既是放大器也是共谋。直播的即时性逼迫参与者高速输出观点,而弹幕、点赞等交互设计进一步刺激肾上腺素——当理性思考让位于情绪本能,“进食”成为最简单的生理安抚方式。有趣的是,网友一边嘲讽于正“狼狈”,一边贡献播放量。
从神经行为学看,暴食可归类为三种亚型:负性情绪型(如焦虑触发)、趋近行为型(冲动支配)和抑制型(过度控制后反弹)。于正这个更接近“负性情绪型”——皮质醇升高促使高糖高脂食物渴望,而多巴胺奖励机制又让进食成为短暂的情绪缓冲剂。但这种缓解仅持续数分钟,随后罪恶感和压力反而加剧,形成“借吃消愁愁更愁”的循环。
娱乐工业的数字化已从内容生产蔓延至情绪生产,于正很懂流量,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