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陈钟书将军已经47岁,肉搏战竟然挑死14个日军,牺牲后记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23 03:12:27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陈钟书将军已经47岁,肉搏战竟然挑死14个日军,牺牲后记者拍下了战友拖回来的将军遗体。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陈钟书将军已经47岁,肉搏战竟然挑死14个日军,牺牲后记者拍下了战友拖回来的将军遗体。 陈钟书是个地地道道的云南汉子,安宁人,家里穷得叮当响。17岁那年,为了给家里还债,他把自己“卖”了12吊铜钱去当兵。你没听错,就是拿自己的人生去换钱。可这小子是块好钢,作战勇敢,不怕死,从一个大头兵硬是干到了少将旅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火烧到了家门口。陈钟书跟家里人撂下一句话:“不打败日本鬼子决不回家!”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出征前,他甚至给自己拍好了“遗照”。一个男人得有多大的决心,才会提前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 1938年1月,部队在武汉休整,一封电报送到他手上,他爹没了。自古忠孝难两全,搁现在,怎么也得请假回家奔丧吧?但陈钟书,这个铁打的汉子,朝着家的方向磕了几个头,失声痛哭后,转头就带着部队奔了前线。因为他知道,身后是千万个家庭,是整个国家,他退不了。 真正的考验,在台儿庄。 1938年4月,陈钟书所在的第60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滇军”,被投入到台儿庄战役最惨烈的地方。这些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兵,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坦克,却要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日军的钢铁洪流。 战斗一开始就打成了“烂仗”。在陈瓦房,尹国华营长带着全营500多人硬扛日军的坦克和步兵,战士们没见过反坦克武器,就抱着集束手榴弹往坦克履带里塞,拉了弦滚到车底同归于尽。一仗打下来,500多人的营,只活下来一个兵。 陈钟书带着他的542旅,顶在了五圣堂。4月23号下午,阵地上的弹药快打光了。日军看准了机会,像疯狗一样发动冲锋。这时候,47岁的陈旅长没有在指挥部里打电话,而是抓起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枪,吼着“跟我上”,第一个冲出了战壕。 接下来的场面,只能用“惨烈”来形容。那是一场最原始的、刀刀见红的肉搏。陈钟书就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凭着一股狠劲,连续格杀了14个日本兵。鬼子被这群不要命的云南兵杀怕了,硬生生被打退了。 就在他奋力拼杀时,一颗子弹,从他的右眼射入,贯穿了后脑。将军倒下了。 警卫员和司号班长哭着轮流把他背到运河边,军长卢汉急得大喊:“快过河医治!”可等到了对岸,人才发现,将军的身体早已经凉了。 在那个年代,像陈钟书这样的硬汉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群像。 就在陈钟书牺牲的同一天,同一个战场上,有个叫赵克的连长也牺牲了。他的亲哥哥赵继昌,在炮火中哭着找到了弟弟的尸体。当时战况紧急,根本没法安葬,赵继昌含着泪,亲手把弟弟的尸体火化,把骨灰装进一个军用帆布袋,然后背着弟弟的骨灰,继续冲上阵地和鬼子拼命。 还有一个叫莫肇衡的团长,在火石埠阵地,全团打到只剩18个人。他带着这18个兵和收拢的100多个散兵,再次冲上阵地肉搏。最后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在被抬下战场的路上,他挣扎着用自己的血,在路边的石头上写下七个大字:“壮志未酬身先死”,然后气绝身亡。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种守护的精神,其实一直没有断过。只是“战场”变了,“敌人”也变了。 有个叫张从顺的缉毒警察,1994年在抓捕毒贩时,毒贩拉响了手榴弹。在战友受伤后,他两次把救援的机会让给重伤的同事,嘴里一直说:“我坚持得住,先送他们!”最终因为失血过多牺牲。 张从顺有三个儿子,长大后,全都当了警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其中,二儿子张子权,也成了一名缉毒警,跟他爹一样拼命。2020年12月,他在外地办案时,因为连续高强度工作,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36岁。一门两忠烈,父子皆英雄。 还有2021年牺牲的蔡晓东,也是一名边境缉毒警。在追捕毒贩时,对方开枪,他下意识地高喊“有枪”,并护住了身后的战友。子弹打中了他防弹衣没能覆盖的地方,他忍着剧痛还击,追出10多米后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陈钟书将军那张牺牲后的照片,如今静静地躺在历史档案里。但我们应该时常拿出来看一看,记住他,记住他们。记住在47岁的年纪,一个人可以为家国迸发出何等的力量。

0 阅读:4

猜你喜欢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