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又宣布了 2025年8月21日,印度对涉华腈纶纤维作出反倾销仲裁,印度商工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秘鲁和泰国的腈纶纤维征收反倾销税,中国34-216美元/吨,泰国56-236美元/吨,秘鲁920美元/吨,为期5年。 这一刀切得并不均匀。细察中国企业的税率清单,吉林吉盟、吉林奇峰与吉林化纤三家公司仅需承担34美元/吨的“优惠价”,然其他中国企业却被推至216美元/吨的高位。 这种差异化的操作,与其说是关税政策,不如说是市场筛选术——用税率杠杆倒逼中国中小企业退出印度市场,只留下技术强、成本控制优的头部玩家。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还为十类高端腈纶开了绿灯:抗菌纤维、环保认证产品、再生材料等通通免税。明摆着告诉你:低价倾销的路堵死了,想进来?带着技术升级来谈。 印度急于保护腈纶产业,背后是纺织业自主的野心。印度是人口大国,将纺织业视为“印度制造”战略的支柱。腈纶是毛衣、毛毯等产品的关键原料,对印度来说,自主可控无疑是刚需。 但问题在于,印度本土腈纶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30%,即便有关税护体,质量和效率的差距短期内难以弥合。 更为吊诡的是,印度市场七成的需求集中于普通腈纶,而普通腈纶恰为此次征税的主要品类。本土产能跟不上,进口货又因关税涨价,最终埋单的恐怕是印度下游厂商和消费者——毛衣还没织成,成本先涨了一截。 这场关税战并非孤立事件。今年5月,中国商务部刚对印度氯氰菊酯农药征收最高166.2%的反倾销税,直指印度企业疫情期间盲目扩产、疫情后低价对华倾销的行为。 调查显示,印度氯氰菊酯在华所占份额自2019年的49.25%猛增至2023年的71.47%,然而其价格却骤降42%,致使中国企业不得不降价以求生存。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在调查中两次给印企延期整改机会,对方却用“乱标答卷页码、文件内容造假”敷衍应对,终裁时中方连补刀都补得有理有据。你来我往之际,贸易博弈的回合感尽显无遗。 更深层的角力藏在全球贸易变局中。今年4月21日,印度突然针对进口钢铁加征12%的临时关税,其主要矛头直指中国,涉及价值10.6亿美元的商品。 巧的是,当天美国副总统万斯正在新德里谈合作,议题从关税延伸到“四方安全对话”。一边迎合美国制华策略,一边对华抡关税大棒,印度“乱中取利”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而中国此次对腈纶关税的冷静应对,既是对产业升级的自信,也传递出明确信号:贸易保护短期能筑墙,但想真正赢得市场,终归要靠技术实力说话。 于中国企业而言,阵痛在所难免。印度市场在中国腈纶出口中所占份额不小,成本的骤然增加或许会迫使部分中小厂商另觅市场。 但吉林化纤等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反而可借势抢占高端免税市场;同时,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也成替代选项。反倾销税是堵墙,却也是产业转型的推手。 当印度消费者购买本土高价腈纶之时,中国制造已向着产业链上游奋勇攀升。全球化或许会被重构,但技术竞争力永远是最硬的通行证。 素材来源:和讯网 和讯网官方账号 2025-08-21 17:58
特朗普掀桌失败,莫迪通告全球,印度不跪,11国已加入反美战斗特朗普的算盘很简单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