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的事,外人看不见,但能猜。特别是遇上旱灾,连天都没给皇帝面子,谁来背锅?后宫首当其冲。 这天,仁宗赵祯从朝堂下来,脸色不太好。外头三个月不下雨,百姓怨声载道,大臣议政时,有人一本正经地说了句:“也许是宫中女宠太盛,动了天怒。” 话说得含蓄,可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皇上,该节制了。 回宫后,仁宗怔怔坐着。宠妃在身边伺候,见他不悦,便顺口接了句:“要是真惹了老天,要不从妾开始?” 原是句玩笑,心里还觉得自己这番表忠心够意思。结果,仁宗一个转身,竟当真把她打发了出去。 谁也没想到,一句口头附和,竟真断送了宠妃的命运。 宋仁宗赵祯,宫廷出身,性子仁厚,不喜杀伐,是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的治下没有大起大落,却也不乏争议。 其中之一,便是他对后宫的宽容。 宋代不像汉唐那样重视充实后宫,仁宗却偏偏宠妃众多。他没几个子嗣,却有好几位深得宠爱的妃子,宫人们也多因此得势。 但天灾来了,就没那么简单了。宋人迷信,官员更信“天象”。一遇旱情,不怪河水,不怨井枯,先揪皇帝的“私事”。 这年夏天,京城三月不雨。朝会之上,有大臣奏请“节欲祈雨”,还建议“减少内宫”,话音落地,殿中鸦雀无声。仁宗脸色当场拉下来,强压着火气退了朝。 回到后宫,他闷头坐在御榻边,一句话没说。宠妃见了,心知不妙,但不敢多问。 她不清楚那奏章具体说了什么,只知道天不下雨,皇帝心烦,这时候说话,要特别小心。 这位宠妃,史书未留其名,传说里只称“美人”。她出身不高,却极得仁宗欢心,常随左右,甚至被传言是“准皇后”。 她聪明、懂分寸,懂得说什么、什么时候说。但这次,她失算了。 她见仁宗忧心忡忡,想着宽慰,于是附和道:“若真惹了天怒,那就从妾这里开始,官家看着办。” 原以为这话说得巧妙,既表忠心,又显恩宠。她信得过自己的地位,以为皇帝最多只是摇头一笑,心疼地说:“怎能舍你?” 谁知,仁宗当时一言不发,只叫内侍宣旨。她被赶出宫,连夜遣送至道观,封号除去,从此不见踪影。 这变故来得太快,连宫人都愣住了。昨日还是荣宠之极,今日就成了弃妇。 她临行时据说不哭不闹,只静静地走下台阶,像是知道这一步早晚要来,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 仁宗时期,天灾不断,旱涝交替。史料记载,1034年、1043年、1048年都有京畿干旱,仁宗多次下诏求雨,甚至亲自步行到寺庙斋戒祈福。 而“天旱怪后宫”这样的思路,早已有之。唐玄宗曾因地震而暂禁选妃,明成祖更因为蝗灾强行遣散宫女。 所以,即便这段故事在《宋史》《续资治通鉴》中查不到明确姓名,却极可能源自一次真实的“政治风波”,被后人改写加工。 民间笔记如《夷坚志》《快斋笔记》中,对宋仁宗宠妃过多曾有隐晦提及,也有人用“道观寄身”来讽刺那些“被丢弃”的宫人。 而这位被赶出宫的美人,则成了这一连串事件里最典型的牺牲品。 她没犯错,甚至没争宠,只说了句违时违地的话,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宋代的皇权极讲“名分”,即使是仁宗这样温和的皇帝,也无法逃避“政治正确”。 他或许心疼妃子,也未必真的相信“旱由宫盛”,但当群臣齐声建议,当天灾无人可挡,后宫就成了最好拿来“祭天”的牺牲。 遣妃不是为了后宫整肃,是为了朝堂安抚,是为了向百姓交代,是一种姿态。 妃子,尤其是宠妃,往往承载着皇帝最脆弱的感情部分。可一旦皇权遭疑,感情就不再重要。 这不是第一位因天灾被逐的妃子,也不是最后一位。 这种“被放弃”,不是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她出现得太早,说错了话,刚好踩到了风口浪尖。 历史的背后,没有太多浪漫,更多的是冷冰冰的机制运作。皇帝也要表态,朝臣也需交差,百姓更要心理安稳。 她的一句话,让这三者都得到满足。她自己,却从此消失在宫墙之外,再无记录。
1752年,乾隆趁傅恒在外打仗,偷偷的将傅恒夫人召入宫中,他一把抱住傅恒夫人,傅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