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受阅装备,是打仗的装备!一声令下,就能开向战场!】
天安门广场上,一辆辆战车组成钢铁洪流,整齐划一地驶过。
44岁的杨玉柱一级军士长凝神注视着每一台驶过的战车,眼神里闪动着难以言表的骄傲与欣慰。
那些由他亲手“照料”的“铁甲战友”,正以完美的姿态向前驶去。
这就是2025年九三阅兵的演练现场。
一场展示中国军事实力的盛会,更是一次对作战能力的实战化检验!
兵王第六次受阅,装备更新换代
丁辉,这个名字对熟悉99A坦克列装受阅历程的军迷来说如雷贯耳。
这位已经五上阅兵场的“平江起义团”老兵,即将第六次参加阅兵。
从1999年的86式步兵战车,到2015年的“陆战之王”99A坦克,再到今年的新一代主战装备。
丁辉见证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我军装备更新越来越快,战斗力快速增长。”这是丁辉最大的感受。
这位年仅50岁的“坦克兵王”不仅是驾驶技术的行家里手,还是拿到5张“特级”证书的“五特精兵”。
从展示荣誉到彰显实力,阅兵理念转变
今年阅兵与往年不同,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
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阅兵训练突出实战标准、紧盯联合要求。
“我们的受阅装备是打仗的装备,一声令下,就能从阅兵场开向战场!”
这一理念,贯穿阅兵训练始终。
丁辉对此体会深刻:
“阅兵只是将我们平时训练的状态和成果最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我们的部队下了阅兵场就能直接上战场!”
精准毫厘之间,北斗技术赋能
阅兵训练的精确度要求极高。
一位带队的班长介绍说:
“以前练正步得靠教官吼,现在全靠数据说话”。
此次阅兵训练,使用了北斗定位系统,以提高阅兵训练的精确度。
这种精确度不仅展示了军队的纪律性,更体现了实战化需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阅兵指挥机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政治工作部少将副主任徐贵忠介绍:
这次阅兵训练注重科学训练,利用北斗定位、智能评估等系统和模拟仿真手段,节省了训练时间、提高了训练质效。
丁辉对此深有体会:
“就拿骑线来说,1999年的标准是10cm,2009年是7cm,2015年是4cm。”精确度的提高,直接反映了装备性能的提升和实战化的要求。
幕后英雄保障,铁甲完美亮相
当铁甲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精彩亮相时,有一群官兵默默坚守在不为人知的保障岗位上。
44岁的杨玉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这位已4次参加阅兵保障任务的一级军士长,入伍26年来与铁甲战车为伴,熟练掌握4代18型装备维修保养技能。
某方队主教练孙旭说:“老杨保养的车,大家都放心。”
杨玉柱对装备性能的苛求、对新质技术的钻研和对维修工作的执着,让方队战友们心中充满安全感。
新型装备亮相,实战能力跃升
今年阅兵中,仪仗方队正式告别已服役26年的95式步枪,全面换装191式突击步枪。
191式步枪具有突出的技术亮点:
模块化设计,人机工程优化,枪族化体系。
它代表中国轻武器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阅兵场不是秀场,是国力的缩影。
这次展示的新型突击装备对驾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丁辉表示:
“兵是会老的,但初心是不变的,我时刻做好准备,随时能冲上战车,开向战场。”
从草鞋到激光炮,血脉传承未来
在训练场边有个展板,左边是1945年平型关战役的老照片,右边是新型坦克的模型。
解说员说:
“左边是血脉,右边是未来。”
一位老兵摸着胸前的勋章感慨:
“当年我们拿算盘算炮弹轨迹,现在他们用AI算战场。”
这种跨越,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性飞跃!
老兵们对现在装备的进步感慨万千:
“1945年咱们拿草鞋打坦克,现在装备这么好,还怕谁质疑?”
阅兵集训点,阳光铺满大地,又一次合练正在进行。
那些由杨玉柱亲手“照料”的“铁甲战友”,正以完美的姿态向前驶去。
天安门广场上,丁辉将第六次驾驶战车作为装备车队头车。
他说,坐在驾驶位,透过潜望镜注视外面的世界,广阔的天际被压缩得只剩巴掌大小,但前方的目标却因此格外清晰。
(来源 : 冯站长之家 原创 : 冯站长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