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合作,主要是希望能够引进我们的制造业技术,通过第三国绕过国家的相关限制,来进行技术转移,以获取印度的市场。 在印度赚钱,机会诱人,但坑也不少。路透社最近曝光了一个动向:印度的大型财团,比如信实工业和塔塔集团,正忙着和中国民营企业搭线。他们想引进中国的制造业技术,但不是直接合作,而是绕个弯子——通过第三国,避开国家的限制,好顺利进入印度市场。这招看似高明,背后却藏着不少门道。 印度财团盯上中国技术,不是没道理。印度市场庞大,人口多,消费潜力大,但本土制造业技术跟不上趟。政府推“印度制造”计划,想提升本土产能,可电子、汽车这些领域,技术短板明显。中国企业,像小米、华为这些民企,技术成熟,成本低,在印度本该大有可为。 但现实是,印度对外资审查越来越严,尤其针对中资企业,动不动就查账、罚款,甚至限制运营。直接合作风险高,双方就想出个变通法子:通过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或泰国,中国民企在那里设厂,把技术转移过去,再由印度财团引进,间接打入印度市场。这种迂回路线,既能满足印度对技术的渴求,又能避开政治敏感,一举两得。 这种合作模式在2023年开始冒头。据行业观察,印度财团主动接触中国民企,主要集中在电子组装、新能源电池这些领域。中国民企也乐意,毕竟印度市场蛋糕大,通过第三国操作,能减少直接摩擦。比如,一些中国企业在越南建厂,生产零部件,再卖给印度合作伙伴,技术就悄悄流过去了。 印度财团拿到技术后,本土生产成本降下来,竞争力提升。双方都算盘打得精:印度财团赚市场,中国民企赚技术输出费。但过程不简单,得协调供应链、物流,还得防着政策变脸。印度政府虽然没明说,但对外资技术转移盯得紧,稍有不慎,可能被叫停。 这种做法,企业得记住“不要记吃不记打”。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在印度吃过亏,投资被卡、资产被冻,教训深刻。现在换种方式合作,看似聪明,但风险没消失。市场大,陷阱也多,一步走错,可能又得重来。企业们得擦亮眼睛,别光顾着眼前利益,忘了过去的坑。
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
百日依山尽
2025-08-25 14:43:40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