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不解:为何强大的中国,几千年都不要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古代中国来说简直是块“硬骨头”,这里气候严寒1月气温常低到零下25度,有些地方更冷永久冻土覆盖大片土地,想种庄稼基本没戏。 中国自古是农耕文明,经济命脉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些温暖湿润的地区,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跟农耕需求完全不搭,开发成本高得离谱回报却少得可怜。 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补给更是难上加难,哪怕军事扩张维持控制也得花巨大代价,相比之下中国更愿意守好中原和南方肥沃土地,没必要冒险深入这块“荒凉之地”。 翻开中国历史从夏商周到明清,疆域扩张多半以实用为主,西伯利亚并非完全没人碰过,像元朝通过蒙古帝国的扩张,短暂影响过西伯利亚边缘,但这种控制多是名义上的,深入管理几乎不可能。 到了清朝中国和沙俄成为邻国,通过《尼布楚条约》等划定边界,成功挡住了俄国的早期扩张,但清朝的注意力始终在中原和南方,对西伯利亚兴趣不大,为啥? 西伯利亚在古代没啥资源吸引力,现代的石油、天然气,当时技术根本开采不了,土地经济价值远不如江南。 中国更关心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像匈奴、突厥、蒙古这些游牧民族才是心腹大患,西伯利亚的部落分散威胁小,战略上自然排不上号。 文化上中国自古有种“中原中心”的思维,古人眼中的“天下”,以中原为核心,周边是能耕种的区域,西伯利亚被视为“化外之地”,跟中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差得太远。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透着这种观念,历代王朝更倾向巩固已有地盘,而非冒险去开拓遥远陌生的地方,中国的扩张逻辑跟西方殖民主义也不一样。 俄国通过军事征服和移民殖民逐步占了西伯利亚,视其为资源和战略空间,而中国更注重文化同化和经济整合,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和人口结构,显然不适合这种模式。 到了近代沙俄从17世纪起跨越乌拉尔山脉,逐步控制西伯利亚,那时候正值明清交替,中国忙于内乱,无力对外扩张。 西伯利亚的寒冷与辽阔,既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它对古代中国“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地理上的严苛、历史战略的取舍、文化上的中原观念,以及近代地缘格局的变化,共同解释了为何中国几千年没占西伯利亚。 今天中俄通过合作而非对抗,共同开发这片土地的潜力,这种选择或许比单纯的领土争夺,更有远见。
蒙古国如果加入北约,会不会变成第二个乌克兰?就这么说吧,加入北约开会决定的时间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