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欧洲等很多国家,现在都要求中国必须开放“稀土”市场,让世界共享中国提炼“稀

飞绿说历史 2025-08-25 18:28:43

美国、欧洲等很多国家,现在都要求中国必须开放“稀土”市场,让世界共享中国提炼“稀土”的技术。 不久前,在一场由欧盟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关键矿产资源安全论坛”上,稀土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多位欧美政客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理应”开放稀土提炼技术,推动“全球共享”。 一时间,所谓“技术平权”“产业开放”的话语再次成为西方主导叙事的主旋律。而这背后,是一场关于资源、技术、主权与秩序的深层博弈。说到底,稀土不是稀,而是“难用”。 全球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中,中国占比不到30%,但在稀土提炼、加工、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中国却掌握着超过85%的全球产能,尤其在高纯度分离和绿色冶炼等关键技术上遥遥领先。 正是这种技术壁垒,使得美欧在构建自身稀土供应链时屡屡受限,也将“技术共享”包装成“全球责任”的幌子,试图绕过技术追赶的艰难阶段,直接拿到中国几十年积累的成果。 2024年,美国国防部在最新发布的《关键矿产供应安全报告》中承认,其军工企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高达90%。 尤其是在F-35战机、核潜艇、反导雷达等关键装备中,重稀土材料不可或缺,一架F-35平均需要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根据欧洲稀土联盟(ERMA)最新预测,到2025年,仅电动汽车和风电行业的需求缺口就将达到40%。他们急了,但不是为了产业安全,而是因为太依赖中国,却又无法替代。 面对这一现实,西方政界和媒体不再掩饰他们的焦虑。德国《明镜周刊》直言:“如果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整个欧洲绿色转型将陷入停滞。” 但问题在于,稀土提炼不是“拣起来就能用”,这背后是一整套高污染、高能耗、高技术门槛的产业体系。 中国用数十年时间,付出巨大环境代价和科技投入,才建立起从资源采集、纯化分离到高端材料制造的完整体系。如今却有人指着这项“苦活累活技术”,要求中国“无私共享”,理由是“全球公平”。 这不是第一次。当年中国在光伏技术上取得突破,短短数年内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70%,西方国家一边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一边通过合资企业、技术收购甚至“人才吸纳计划”悄然布局。 最终压低价格、掏空专利,再反过头限制中国企业进入高端市场。 高铁技术亦是如此,中国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发展出世界领先的高铁系统,却被国际舆论指责为“技术掠夺”,甚至在某些国家面临“技术封锁”。如今,稀土技术成了新的“靶心”。 2024年,中国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最新《技术出口禁止与限制目录》,其中新增12项稀土相关技术,包括高效绿色稀土萃取、重稀土分离纯化等核心工艺。 这一举措,是对技术主权的正当维护,也是对“技术掏空”策略的坚决回应。而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加快推动MP Materials公司在加州芒廷帕斯矿的扩产计划,试图重建其稀土供应链。 欧洲则通过ERMA计划推动本土提炼能力建设;日本则将希望寄托于南鸟岛海底稀土矿的开发。但现实很快泼了冷水。 尽管这些国家储量不小,却普遍存在“有矿无技”的困局,提炼成本高、环保压力大、技术积累薄弱,最终只能望矿兴叹。反观中国,早已进入稀土产业的“深水区”。 从P507萃取剂技术升级到离子液体绿色分离路线,从国产离心萃取机的迭代到三大稀土研究院的持续攻关,中国不仅掌握了核心工艺,更构建起了完整的技术保护体系。 2024年起实施的技术人员出境审查、竞业禁止协议、商业秘密保护法强化机制,都是为了守住“国家命门”。事实上,资源主权从来不是“可以谈判”的筹码。 正如联合国《关键资源开发主权宣言》所指出,“各国有权自主决定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技术出口条件”。技术共享不是单向施舍,而是互利互惠的结果。 西方一边高喊自由市场,一边对中国技术设限、对中国企业施压,却在关键时刻要求中国“开放技术、共享成果”,这不仅荒谬,更是双标。 而中国面对这一局势,并非置身事外,而是在积极作为。2024年,中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设为21万吨,并同步推进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实现国家储备与市场调节的动态机制。 同时,绿色冶炼技术取得实质突破,稀土回收率提升至35%,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主导起草了12项ISO稀土产品体系规范。这一切,既是对产业安全的守护,也是对全球规则话语权的争夺。 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才是负责任的大国?谁在用真实行动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又是谁在一边高呼“自由贸易”,一边密谋“技术围堵”?答案不言自明。 稀土之争,不止关乎资源,更关乎认知。中国不是世界的“稀土工厂”,更不是技术的“免费仓库”。该共享的,是合作发展;必须守住的,是国家利益。这个道理,中国看得清,也守得住。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