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一个视频:Model YL装进了六个180大汉,看起来还算轻松;当然此时就不要奢望后备厢了,肯定也放不了几个箱子了。补了一句说“而且谁家天天满载6个人出门啊,绝大多数情况4个座位都够用了”。
这听起来像在为Model YL的满载储物空间找补,不过我觉得其实说得有道理。
Model YL仅比Y长续航版贵一点点,所以空间也大一点点、加一排座位,可以满足六人满载场景,但应对六人满载+十件长途行李的场景就相当吃力了。对后者场景来说,显然还是新一代蔚来ES8、乐道L90、理想L9、问界M9这类SUV更适合一些。
这背后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上周末和 录节目的时候恰好聊过: 六座SUV和五座SUV大家容易区分,但六座SUV内部也许也可以再次细分呢?
比如,是否可以分为 “满载+储物的六座SUV”和“灵活好开的六座SUV”呢? 换个角度,像特斯拉Model YL、理想i8、魏牌高山7(这是MPV,咱们放一起讨论)这种车,就天然不如理想L9、理想MEGA、魏牌高山8吗?
其实我之前就明确表达过【图3】,就算MEGA和理想i8的售价相同,对我来说也是理想i8更为合适。进而可以推论,高山7比高山8更适合我、Model YL比大部分六座SUV更适合我(但特斯拉不适合我)。
你可能会质疑:任何品类都可以再细分,那么生硬地细分为 “满载+储物的六座SUV”和“灵活好开的六座SUV”,有什么意义吗?
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合理性:
第一,产品本身的显著差别。 “满载+储物的六座SUV”更大,这是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优势,但“灵活好开的六座SUV”就比较吃亏,它的优势更难显现。
不否认超大型SUV也可以通过提升底盘配置、优化底盘调校,来获得不错的行驶质感。但是,由车身更短、更窄带来的灵活性,以及更低重心带来的操控稳定性,是不太可能通过增强底盘配置来实现的。
第二,应用场景的显著差别。我的应用场景和说的比较像,大部分情况下2个座、4个座、5个座就够了。
偶尔六人满载的时候(预估每年5-10次),也是在长三角区域的中短途自驾游(200公里),或者是回往返河南老家(650公里),并不需要太多的行李空间。唯一的难点就是过年的时候买一堆东西回老家,可能会装不下,但要为如此低频的场景付出代价,我还是会谨慎。毕竟河南并不算远,运送行李并不是没有替代方案。
第三,竞争格局的显著差别。Model YL会抢Y长续航版的用户,这已经是明牌的事情。对这部分用户来说,做出选择很容易: 尺寸差不太多、估计开起来也一样轻松,那为什么不选一个“坐四个人更舒适、偶尔也能坐六人、价格也不太贵”的YL呢?
在这个抉择中,“灵活好开”特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因为YL开起来可能不比五座SUV的Model Y差多少,所以大家才会把二者放在同一个篮子中去考虑。否则的话,你能想象一个三口之家买理想L9是什么奇怪的场景吗?
所说我认为,Model YL和理想i8这类产品是夹在“五座SUV”和“六座SUV”之间,它在面对常规意义上的“超大型六座SUV”竞争时,会因为优势内敛而吃亏;但好处就是可以从更大规模的五座SUV市场分一杯羹。
也正因为如此,我从一开始就认为Model YL卖得绝对不会差 —— 这类产品的优势是相当独特,直接竞品少;劣势是需要让用户去理解这类产品,而特斯拉最擅长的就是“让用户理解自己”。
市场演变真的是太快了,大家可能已经忘了,也就在短短十年前,其实所谓的“大三排SUV”其实车身尺寸也不大。那么往后展望的时候,马上也会有“5米3的五座SUV”这种新物种出现了,真是有趣的乱战时代!
只要记着,车身小有独特的优势,那么五座SUV、超级大的五座SUV、六座SUV、超级大的六座SUV就不必争个你死我活,大家也不必非要比个高下。这本身就是不同特性的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最明确的消费者是什么样的? 他知道这个混战时代的产品如此多样化,那么就应该花时间仔细研究、琢磨自己的真实需求,去在这个难得的时代找到最适合的产品。买车这件事情,如果能把产品和需求严丝合缝的对上,那不亚于省了10万块钱!
新能源大牛说特斯拉Model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