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黄新廷带队伏击日军,眼看日军就要进入伏击圈时,忽然有人开了一枪,黄新

佳佳说史 2025-08-26 09:30:38

1938年,黄新廷带队伏击日军,眼看日军就要进入伏击圈时,忽然有人开了一枪,黄新廷大惊失色,急问:刚才是谁乱开枪? ​话音刚落,侦察兵压低声音报告:“团长,是鬼子在放冷枪试探!” ​​黄新廷眉头没松,反而拧得更紧了。他那会儿30岁不到,可肩膀上扛的担子不轻——716团是120师的主力,从雁门关伏击战打出来的威名,全靠一场场硬仗拼的。这趟伏击,他前一晚就没合眼,拿着地图在土坯房里蹲到后半夜,连伙夫送来的玉米糊糊都凉透了。 ​​他往身后草窝里扫了一眼,战士们都憋着气。有个新兵蛋子,枪托都快攥出水了,那是刚从冀中老百姓里招来的,家里被鬼子烧了房,眼睛里还冒着火呢。黄新廷用胳膊肘怼了怼身边的副团长,低声说:“瞧见没?这股鬼子比上次雁门关的精,知道先放枪探路。” ​​这不是他第一次跟鬼子的运输队打交道。去年在朔县,就有队伍因为沉不住气,被鬼子的佯攻骗了,刚一开火,人家主力就绕到了背后,最后牺牲了好几个弟兄。自那以后,黄新廷逢会就讲:“跟鬼子打交道,得比狐狸还猾,比石头还沉。” ​​草丛里的虫鸣忽然停了,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黄新廷摸了摸腰间的驳壳枪,那是从伪军手里缴来的,枪身磨得发亮。他数着鬼子的人数,心里算着账:3挺歪把子机枪,12辆马车,后面跟着两个班的护卫——这火力,硬拼肯定吃亏,就得等他们全进了“口袋”再说。 ​​有个老兵往他手里塞了块干硬的窝头,他摆摆手没接。不是不饿,是真顾不上。眼睛盯着前面的土坎,耳朵听着鬼子的吆喝声,连风吹草动都得辨出是自然动静还是人为的。这就是伏击战,熬的是心劲,拼的是细致。 ​​后来鬼子果然全进来了,黄新廷猛地一挥手,“打!”的口令刚出口,机枪就先响了。那仗打得快,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清理战场时,他捡起鬼子那支打冷枪的步枪,对围着看的战士说:“记住这枪,它告诉咱啥?鬼子不是傻子,咱要想赢,就得比他们多想三步。” ​​有人说他太谨慎,可他从不辩解。那年头,八路军的装备差得远,鬼子的三八大盖能打500米,咱的汉阳造打200米就飘了,不谨慎行吗?战士们的命金贵,每一次冲锋都得值当。 ​​现在想想,那会儿的指挥员真不容易。没先进的通讯设备,全靠嗓子喊、靠人跑;没足够的弹药,每颗子弹都得用在刀刃上。可就是这样,还能一场场打胜仗,靠的不就是这份把细节抠到骨子里的认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5887

评论列表

phlip103

phlip103

30
2025-08-26 13:57

塞窝头那个老兵,后来提了吧?

致敬乌雅兆惠 回复 08-26 22:32
你生活得多不如意?

phlip103 回复 致敬乌雅兆惠 08-26 22:44
搓到你的痛处了?

用户11xxx08

用户11xxx08

20
2025-08-26 18:47

黄新庭是开国最帅将军

一路有你

一路有你

20
2025-08-26 19:42

那时代,能拚赢鬼子的,都是大智大勇的将军!

用户10xxx35

用户10xxx35

4
2025-08-26 22:41

你是闲的蛋痛没事干在这里满嘴跑火车

猜你喜欢

佳佳说史

佳佳说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啊,每天带大家了解历史故事!